
寒假来临,近两个月的时间,在给孩子们布置作业的同时,我也在想给自己留些什么作业呢?作为学生有固定的学习内容,固定的作业本,书写作业就成了必然的,固定的事情。相对于孩子们,我们老师就自由多了,没有假期作业,空闲的时间也变多了,除了接送孩子补课外,多数时间都很悠闲,自由支配。每到这时我总是感觉自己变得特别的懒散,所以今年寒假我在组织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活动时,我也参与其中,每一天都要阅读一到两个小时的书,并坚持每天打卡行动。我和三位家长朋友一直在坚持着,(其中有一位每天都会把孩子的阅读视频或语音上传到家长微信群)我们深信,让阅读陪伴孩子成长,意义非凡。我们彼此互相鼓励,这样的阅读,孩子,家长,老师,三者共同体,一起收获这个假期的丰硕果实。
半个月过去了,我读完了三本书,其中有自己以前一直搁置,没有读完的专业书籍,还有一些小说,也可以说是所谓的闲书。每读一本我会写一写读书笔记或感受,笔墨或多或少,有感而发,随心而写。不追求言语华丽,但求内心那一瞬间的情感共鸣之处。
还是“闲书”引人入胜,这是针对我自己而言。两天的时间,我就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长篇小说。虽说是长篇,但字数并不多136千字。初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去年八月份的一次区里“语文主题学习”课堂上,一位来自外省的青年教师讲解的是《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教师对这本书以及作者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记得当时一位和平小学的老师也针对这本书的感情基调与上课老师进行了交流。这着实引起了我的阅读欲望,但那时去了两家书店,没有买到,所以就此作罢。
这个假期有幸借到了这本书,就想着赶快读完好还给人家,这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但更主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深深地陷入了童年的回忆中。全书共七个章节,每一章都有一幅画面在我的头脑中清晰浮现。甜美与苦难并存,快乐与不幸齐驱,懵懂的童年到底给作者一个怎样的生活?“孤独寂寞”这是矛盾先生对萧红的评价。本书作者萧红,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42年1月22日在香港病逝,年仅31岁。矛盾先生再给本书写序时说:“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突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笔在战斗中倒下,给人已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
这本书的第一章,重点描述了呼兰河城里的街道,胡同,一个大泥坑子,以及人们在这里的日常生活。通过一些琐碎的事情反映人们生活的单调与死板,贫穷与困苦,手上的冻疮,卖一块豆腐时的纠结,吃瘟猪肉时的自我欺骗……
.第二章,呼兰河在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七月十五孟兰会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表面上真是热热闹闹,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为神鬼而做,都不是为人而做。侧面烘托出这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与思索,人们显得有些麻木。
第三章,作者介绍自己与祖父的甜美童年生活,祖父对自己的宽容与宠爱让这些文字更加的活泼。我猜想作者在回忆这段时光时,内心定是快乐的。
第四章,作者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她家房子的租户,每一家的生活习惯都是那样的循规蹈矩。作者总是用“荒凉”一词来形容她家的园子。也许这也是作者当时的心境吧!
第五到七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几个人物的命运: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磨倌冯歪嘴子。我读的时候感觉心里堵堵的,特别是读到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的悲惨命运。既恨她的婆婆,又觉得可怜。这样的社会,人们都这样的活着,你能让她怎么办?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矛盾先生读后是这样给予评价的。而我在读后,那种无奈与凄凉,单调与可悲,印刻在心里,久久不曾散去。让我不断地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的那个小山村。也有跳大神的,到现在还有,人生病就去借寿命,希望能多活几年。我想不止我的家乡有,很多地方都会有,因为这是“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即使到现在还会有些人遵循着,只不过换了换方式罢了!
我记得小村庄里有两口井,一口在东头,,一口在西头。也有人跳过井,但被救下来了。我经常在正月十五时去那里滚冰,听老人说,滚一滚,可以滚掉这一年的疾病。我的家乡离作者萧红童年所居住的呼兰县很近,开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呼兰县已经改成呼兰区,城市更加的繁华。听哥哥说,萧红的故居还在。每次回家我都会路过那里,可在没读这本书以前,我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位大作家存在。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