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明初文学家。他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读了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后,被其嗜学、勤学、爱学、求学以及艰辛求学之路、专心致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东阳姓马后生鼓励其努力学习的文章。从文章的题目上看,东阳即当今的浙江东阳县;“马”,人的姓氏;“生”,古时长辈对年轻人的称谓;“序”,古时的一种文体,鼓励后生努力学习和做事的一类文章,与当代文章的序有所不同。
宋濂从自己家贫无钱“致书”(买书)、毕恭毕敬求师“援疑质理”、不辞辛苦求学之路和节衣缩食的困窘求学生活入手,告诉后生要想学术有所成就在“勤”与“专”上下足功夫。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宋濂是如何克服无书可读的景况。宋濂自幼嗜学如命,但苦于家贫无钱购买学习用书。他只能到藏书人家去借书阅读,每每“手自笔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有时,天气寒冷,刚砚磨好的墨水都冻成坚硬的冰坨,手指僵硬难以自如屈伸时,他也不敢怠慢稍有松懈。借书抄录完毕后,跑步送给主人。因此有藏书的人家都乐意将书借给他阅读。故而宋濂虽然家景清贫,在少年时仍能得以博览群书。
让我再一起看看宋濂昰如何求师问道的。加冠(成人)以后,他更加仰慕圣贤人士的学说。担心没有大师与名人指点,常常驱身百里之外手拿经书向当地“德隆望尊”的先达毕恭叩问。先达道德声望极高,门人弟子填满了他的书房。老先生致学严谨从未见过他稍降先生的威严。宋濂站立侍奉左右,躬身侧耳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弄不明白的道理。有时遇到先生震怒呵斥,他则态度愈加恭敬,礼节愈加周道无微,不敢有一句话回复先生。只有等到先生气消,面露欣悦之色这时,才敢继续求学问道。宋濂告诉后生,就因为自己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虽然自己愚笨,但终获非凡所闻。
再看看宋濂求学之路是何如艰辛的。特别是在严冬大风天气,上学之路大雪深数尺。足肤踏入深雪之中,雪水浸入足内熔化肌肤皲裂都不得而知。待人到了学校,四肢被冻得僵硬不能动弹。侍者烧来热水,反复搓揉被冻僵的部位,用被子紧紧围裹住身体,待了很久长恢复如初。他寄宿的旅馆里,只提供两顿饭食,没有新鲜的蔬菜与肥美的肉食可以享用。他的同学都披着裘衣绸缎,戴着红缨玉石装饰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面佩刀,右面挂香袋。而宋濂却穿着旧棉絮为填充物、粗麻布为外表的破棉袄。
宋濂告诉后生,当时他对自己吃食之粗陋和穿着的朴素没有一星半点的在意。因为他心里装着更高的人生追求,那就是努力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他总结的致学与修身之道就是,勤奋努力与专心致志。
宋濂之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有影响力的诗文大家,离不开他始终坚守的人生信条。希望后来人都能效仿他那样求知之切、务学之笃、致学之精。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学识与个人修为上不断进取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