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存基本构成
可编程内存在基本上分为这样的几大部分:静态存储区、堆区和栈区。他们的功能不同,对他们使用方式也就不同。
堆区
:亦称动态内存分配
。程序在运行的时候用malloc
或new
申请任意大小的内存,程序员
自己负责在适当的时候用free
或delete
释放内存。动态内存的生存期可以由我们决定,如果某动态内存不再使用,需要将其释放掉,否则就会发生内存泄漏
现象。
(OC中对象
存储于堆中,当对象的应用计数为0时自动释放该对象)栈区
:在执行函数时,函数内局部变量
的存储单元都可以在栈上创建,函数执行结束时这些存储单元自动被释放。栈内存分配运算内置于处理器的指令集中,效率很高
,但是分配的内存容量
有限。
(OC中非对象
的变量
都存在栈中)静态存储区
:内存在程序编译
的时候就已经分配好,这块内存在程序的整个运行期间
都存在。它主要存放静态数据
、全局数据
和常量
。
二、使用时需注意的规则
-
【规则1】
用malloc 或new申请内存
之后,应该立即检查指针
值是否为NULL
。防止使用指针值为NULL的内存。 -
【规则2】
不要忘记为数组
和动态内存
赋初值。防止将未被初始化
的内存作为右值
使用。 -
【规则3】
避免数组
或指针
的下标越界
,特别要当心发生“多1”或者“少1”操作。 -
【规则4】
动态内存的申请与释放
必须配对,防止内存泄漏
。 -
【规则5】
用free 或delete 释放了内存之后,立即将指针
设置为NULL
,防止产生野指针
。
三、堆与栈的讨论
1、管理方式:
- 堆中资源由程序员控制(容易产生
memory leak
), - 栈中资源由
编译器自动管理
,无需手工控制。
2、系统响应:
- 对于堆,应知道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
内存地址
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申请
时,遍历该链表
,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
申请空间的堆结点
,删除空闲
结点链表中的该结点,并将该结点空间分配给程序(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首地址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delete才能正确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系统会将多余的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 - 对于栈,只要栈的
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
,系统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3、空间大小:
- 堆是
不连续
的内存区域(因为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空闲内存地址),堆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
的虚拟内存
(32bit系统理论上是4G),所以堆的空间比较灵活,比较大。 - 栈是一块
连续
的内存区域,大小是操作系统预定好的,windows下栈大小是2M(也有是1M,在编译时
确定,VC中可设置)。
4、碎片问题:
- 对于堆,频繁的
new/delete
会造成大量碎片
,使程序效率降低。 - 对于栈,它是一个
先进后出
的队列,进出一一对应
,不会产生碎片。
5、生长方向:
- 堆向上,向
高地址
方向增长。 - 栈向下,向
低地址
方向增长。
6、分配方式:
- 堆都是
动态分配
(没有静态分配的堆)。 - 栈有
静态分配
和动态分配
,
静态分配由编译器完成(如局部变量分配),
动态分配由alloca函数
分配,但栈的动态分配的资源由编译器进行释放
,无需程序员实现。
7、分配效率:
- 堆由
C/C++函数库
提供,机制很复杂
。所以堆的效率
比栈低
很多。 - 栈是基于系统提供的
数据结构
,计算机在底层对栈提供支持,分配专门寄存器
存放栈地址,栈操作有专门指令
四、为什么要把堆和栈区分出来
1、从软件设计
的角度看,栈代表了处理逻辑
,而堆代表了数据
。这种隔离、模块化的思想,使得处理逻辑更为清晰
2、使得堆
中的内容可以被多个栈
共享(也可以理解为多个线程
访问同一个对象
)
- 一方面这种
共享
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数据交互方式(如:共享内存) - 另一方面,堆中的共享常量和缓存可以被所有栈访问,节省了空间
3、使得动态增长
成为可能,相应栈中只需记录堆中的一个地址即可
栈因为运行时的需要,比如保存系统运行的上下文,需要进行地址段的划分。由于栈只能向上增长,因此就会限制住栈存储内容的能力。而堆不同,堆中的对象是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增长的
4、面向对象
就是堆和栈的完美结合。
对象的属性
其实就是数据
,存放在堆
中;而对象的行为(方法)
,就是运行逻辑
,放在栈
中。我们在编写对象的时候,其实即编写了数据结构,也编写的处理数据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