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清明节,本想陪着爸妈过个节,陪他们拉拉家常,祭奠先人,踏踏青,看看景。但却又过成了别的模样。
清明三天时间。
清明第一天,跟我一批考上公务员且留在滨海的同学来了电话,说安排了活动。他能力很强,领导器重,已经成功当上了组织委员了。这次就是借着清明节,大家都在,组织一下同期的朋友一起聚聚,联络一下感情。第一天就在他的热情安排下,看了庄园,逛了花节,喝了大酒,吹了牛逼。
清明第二天,我家里亲戚听说我能弄到免费的门票,七大姑八大姨带着宝宝来我们家,在爱面子的老妈的指示下,我又热情的安排他们去看花展。中午安排了便饭,晚上在家喝酒。第二天又过去了。
清明第三天,终于结束了前两天饮酒的头痛,陪陪爸妈在家聊聊天。老妈一边拉着媳妇说孩子一边给我们准备回家的东西,老爸就一心对我的前途提出告诫。
哪里不对呢?
本来的想法完全搁置了——把用了10年的老空调换了;给家里安个净水机,解决头疼的水渍;陪老妈逛逛街,买点好看的衣服让她开心;陪老爸买双好鞋,他爱运动;陪二老出去看看风景,放松放松;整理整理看书笔记,把文章弄出来。
我反思了自己,到底什么最重要呢。这些都是极其小的问题,都是走心就能办好的事,却一件没办。而且,我爸妈认为我应该这样,这样给他们涨脸,他们认为我这样过节是对的。
出去应酬是对的,为了积累人脉,以后回家好办事。出去陪客是对的,为了显示自身能力,以后在家有权威。陪他们在他们看来是最不重要的事。他们的问题都是小问题,都是可以放一放,拖一拖。
怎么会这样呢?
一是传统文化影响。说到这里让我不禁想到我幼时的幼儿园墙上的一句宣传标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真是贴切啊。在他们的眼中,孩子的事就是最大的事,他们自己无所谓,只要孩子回家就是最好的礼物。做什么不重要,说几句好听的就行了。
二是社会环境影响。农村是个熟人社会,经常会出现不顾家里人也要满足其他人的情况。这样做,事情会口口相传,会让他们得到更大的面子,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三是生活方式影响。他们这一辈人从极度匮乏的时代走过来,对于生活只有最基本的要求,没有什么更多需求。认为换掉还能用的东西、花钱买舒服的鞋、出去旅游都是瞎花钱。除了生活必须——注意这里是必须,其他都是瞎花钱。
我该怎么办呢?
其实真的非常非常简单,直接去做,根本不要问他们。爸妈都是有实际体验的人,他们知道什么好,什么舒服,什么美。只是从从前那个时代走过来,已经习惯清苦——家里有蔬菜绝对不买其他的,鞋子能穿绝对舍不得扔,要花钱的景点都不愿去看。
但是,我看过我妈穿着斯凯奇舍不得脱,不停地夸真轻真舒服。也看过我爸得到新的骑行车,那种孩子般的欢喜。也听过我妈跟着我们出去自驾游时的轻松活泼。
我们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的改善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一直在他们身边,一直在关心他们。
放几张美照,景不错,拍的不好,欢迎大家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