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石田淳说过一段话:一个人想取得好的工作成果,想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想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想拥有充满魅力的外表,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光有想法和意志,这些愿望都不能实现,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
意思就是,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并非“想法”而是“行动”。只有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一切。
就连佛陀悉达多和德国诗人、作家赫尔曼·黑塞笔下的《悉达多》,他们两个在实现自己开悟的目标过程中,从来都不是只靠想法达成的,而是把焦点放在“行动”上成就的。
释迦摩尼悉达多,从诞生起,他完美的父母就为他营造了最好的生活,无论他在生活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没有让他有任何的不快。
但当他有了想出家的想法,想看见真实的世界,体会人间真实的生老病死时,他通过“行动”从宫中逃出来。先向先驱们学习禅定,又在树林中苦行6年,最后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想得以开悟觉醒。
而黑塞笔下的悉达多,与释迦摩尼悉达多的境遇如出一辙,他也出身名门贵族,拥有父母的爱和朋友的爱,是万千女性的梦中情人。可他觉得自己的内心并不真正的快乐,他也想找到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于是,他跟随苦行者沙门同修3年,修习克己及禅定。但3年的修习,他没有成为智者,没有积累知识,也没有进入更高的境界。他听闻世尊佛陀的智慧绝伦,决定聆听佛陀的法义。
最终,他觉醒了,他要做一个有别于他人的人,他要做真实的自己。
这两个悉达多,在修行的路上,都抛开了很多,放下了很多,都是先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自己的行动,循序渐进,收获成功的。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的人生方向必须由自己来把握,只有自己有想要去的地方,有想要实现的目标,我们才能通过行动改变自己。
俗话说得好,再励志的话,如果你不去行动,都是虚无。
每个人都知道读书好,写作能赚钱。可光读不写,就好似让饥饿的人看着食物流口水,却不给筷子让吞食一样。只有通过行动,把读书收获付诸笔端,才能叫获取新知,提升认知。就像在读书营写笔记,在书评营写书评一样。
可见,每个人都不能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假如你想成为有成就的人,你想摆脱消极的思考,你想积极地生活下去,你想改掉坏习惯,就用“行动”两字成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