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里,想起模糊的小时候。
村子背靠着一个大鱼塘。从地图上看,呈“凹”字形,像一只碗。记忆里,村里想吃鱼了,就可以去钓。但是不能用网捉鱼,这是村里的规定。
钓鱼总是让人心怀期待的事情。小时候,条件简陋,没有商品饵,没有碳素杆,更没有台钓的说法。就地取材是方便的。去一边的竹林里砍一个竹子就是鱼竿,农村人盖房用的锥子线就是鱼线。再去街上,跟家里人要一毛钱,买个鱼钩。找鱼漂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村里人有养鹅,趁着人不注意,就去追大鹅,鹅可是跑不过小朋友的。等大鹅跑不动了,就骑在鹅身上,从大鹅的翅膀上拔下两根,然后撒腿就跑。一是因为大鹅可是村里的猛兽,会啄人的。二是怕大鹅的叫声惊来了主人,否则就会挨骂,回家还要挨揍的。不过那个时候,村里人还是很亲切的。
备齐这些后,就差鱼饵了。这个更多,村里阴暗潮湿的地方,有很多蚯蚓。鱼塘的东岸边,有一颗神奇的枣树。有一年因为下雨,岸边的土塌陷了,这个枣树也顺势倒了一半在水中。另一半死死地抓住岸边的泥土。从此,这颗枣树就以这种姿态屹立在水边。妇人在这里洗衣服,孩子们夏天的时候在这里游泳,村里人会在这里淘洗小麦。每当这个时候,就会看到成群的鲤鱼来吃漂浮在水面的干瘪的小麦。红红的鱼嘴巴一张一合,一吞一吐,好不贪婪。偶尔受到岸边人的惊吓,扑通一声,四下逃去,没入水中,留下阵阵涟漪。
每当这个时候,自己就会取来鱼竿,挂上蚯蚓,投入水中,然后眼睛紧盯着鱼漂,静静地等待……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鱼漂一下子就没入了水中,提竿的一刹那。只感觉厚重的力道从鱼竿传到手臂上。心中大喜,是个大家伙。趁着鱼线够粗,鱼钩够大。很有底气跟它搏一搏。鱼往左冲,我就往右拉,反之,我就向右。经过几个回合的厮杀,大鱼终于露出来了真面目。红红的尾巴,整齐的鱼鳞。原来是一条鲤鱼,因为被泄了力气,这条鱼已经肚子朝天了,鱼鳃张合的频率都慢了下来。这个时候就可以拉着鱼线,慢慢牵到岸边,把鱼抱上来……到了晚上,就有鱼汤可以喝了。
鱼塘里面出过很多大鱼,每到年关将至的时候,村里组织起鱼。抓来的鱼,每家每户都会分得一些作为年货。有的草鱼可以长得像门板一样长,这样的鱼被抓上来的时候,嘴巴上通常会带着鱼钩鱼线。
今年我再去看的时候,鱼塘已经干涸见底,只剩下一点点水,清澈见底。自然也没有了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