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包围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大到世界格局发展趋势,小到我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面对他人提出的观点——他们热衷于让你相信他的道理,你明明觉得哪里不对劲,可一时又很难找到漏洞去反驳,我们有可能完全不加思索懒惰地全盘接收信息,也有可能提出问题的关键,我们会让众说纷纭的争论立见分晓,让道貌岸然的说谎者原形毕露吗?面对立场和你完全背离的观点,你是只愿听价值观取向和自己相似的部分,还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性思维,做出理性的判断?
面对诸多提问和质疑,你有能力组织更多确凿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吗?还是只把声音拉高来掩盖自己内心的空虚紧张?一遇到别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就认为是钻牛角尖,有意和自己过不去,甚至为此而烦恼,他为什么横不接受我的观点?
不草率、不盲从,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尽力理解那些价值观和我们背道而驰的分析推理方式,克服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更为正确、理性的结论。这就是《学会提问》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需要靠自己去问为什么!擦亮双眼看清世界!它是思维领域里的圣经。
本书两名作者,尼尔 • 布朗,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杰出经济学教授。获有托雷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和德州大学的博士学位。曾经合著七本书,并在专业期刊发表一百余篇研究论文。一九八九年,荣获教育促进支持协调会的“全国年度杰出教授”银牌奖章。曾获颁无数地方性和全国性的教学奖。
另一位斯图尔特•基利,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美国鲍灵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批判性思维是指看到的、听到的等一切信息进行系统的评判。第一,要有一套互相关联的、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第二,能够有恰如其分的,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第三,能够积极主动的利用问题产生强烈的愿望。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是要提关键的问题,这本书的核心就是讲述10个关键问题。
学习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海绵式思维,顾名思义,如同把海绵放入水中充分吸收水分一样,人们在进行海绵式思维时,总是喜欢把所有的信息都一股脑地吸收进来,但是不会判断和评价信息,不知道如何取舍,只是被动的接受作者的观点,并对自己所谓“独到”的信息深信不疑。
海绵式思维是一种“懒人型思维”,就相当于“给你吃什么,你就吃什么”,省略了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取舍的过程,自己不需要冥思苦想,所以获取信息很轻松。
另一种思维方式是淘金式思维,它是一种沙子里淘出金子的过程,从纷繁的信息中,进行筛选出像金子一样重要的信息,它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在浏览信息的时候,会跳跃式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够“淘到金子”的知识点上,它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且能和知识信息的作者隔空互动。
海绵式思维的读者会逐字逐句的阅读一本书,生怕错过一个字,并会把作者的观点全部记住,会划线做重点、记笔记等等,但是他往往没有思考你看的这些书里面的观点是否是对或错,是否质疑过?
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的问自己问题,比如,这篇文章的结论是什么?作者是怎么样论证的。
身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从海绵式的思维转化成淘金式的思维。
一个著名的拳击手在路上遇到几个无赖找茬,被打得鼻青脸肿。于是就有人问他:“你那么厉害,怎么不还手呢?”拳击手说:“我没戴拳击手套。”我第一次看到这故事是在一本笑话书上,看上去是在讽刺拳击手死脑筯,不戴拳击手套就连还手都做不到。然而最近看了《改变提问》一书之后,突然发现,其实这事并不那么好笑。现在再回想起这个故事,我觉得他所说的“没戴拳击手套”,其实并不是指“戴拳击手套”这一件事,而是指自己“并没有站在擂台上”。也许对他来说,打野架不是自己的价值所在,或者会给职业生涯带来麻烦,所以能免则免,能避则避,这才是对他来说最理性的选择。并不是学了拳击、打架很厉害,就要见人就分个高下,什么时候应该出手才是更重要的。批判性思维就是这么一回事。并不是说学了些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就见什么都要批判一下,与人争个高下对错,而是要把思考的机会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比如一个男生思维再理性、再缜密,也不能在哄女朋友的时候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如果女朋友明明听不进去,还非得讲道理的话——那活该你没有女朋友。 生活中的小事,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问题,没必要过于较真,就像古典老师说的那样——表达观点,然后绝不纠缠。批判性思维过度,恰恰是批判性思维的大敌。是爱人就哄着,是朋友就好好相处,对于无关痛痒的事不要探讨个面红耳赤、是非究竟。
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切实有效地提出一些关键问题,这本书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既定目标——传授批判性的提问技能。坚持练习这些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可以巩固我们的不断增长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世界万物运行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这些方式,教会我们怎样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