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起心动念”,掌握一个人的动机,必然能够很好地驾驭一个人。
“驾驭”这个词听起来似乎并不太好听,但它的实质意义很大,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核心技术就是如何驾驭人才。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动机理论。
一个人的动机分为三种可能性:1、动机匮乏;2、外在动机;3、内存动机。
从字面上来理解:
“动机匮乏”就是缺少动机,这类人往往表现得没有太多的欲望,适合做一些比较固化的事情,如生产线工人。
“外在动机”就是需要外在的刺激,如物质奖励就可以刺激一个人的野心。外在动机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在于对外在的依赖性,一旦外在的条件缺失,那么动机将会消失。
“内在动机”就是自己本身的兴趣,这类人不需要过多的刺激与要求,自己会要求自己把事情做好,标准也会定得很高,因为把事情做好了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
企业管理者可能比较希望多招聘这一类群体,但其实这一类人也有瑕疵。一是因为这类人比较少,不好找;二是因为这类人不太好管理,比较有个性。
通常内在动机的人比较适当当专家、顾问、自由职业人。
动机匮乏者,企业也需要这群人,但他们难以成为企业骨干。而外在动机者,则应该是企业管理者重点培养的人才,是重点研究方向。
动机是人性的直接反应和表现,研究动机实质就是研究人性,而动机理念本身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早期时,大家想法比较简单,此时最典型的管理工具是KPI。
KPI在具体操作方面,就是把上级意图和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要求下级严格执行并实现。完成者奖励,未完成者则会有处罚。KPI是一个强制执行的管理工具。
然而,从人性角度出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强制性的东西过多,必然会引起很多的不满,从而在管理上起到反作用。这也是很多企业实行KPI考核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于是,将KPI进行了一次升级,出现了PBC,很多人翻译成“个人事业承诺”。
PBC与KPI有类似处,就是目标也是自上而下的分解,下级部门和岗位也会被要求完成上级意图。
而不同处,下级人员有了更多的自我控制,并根据上级目标而捆绑自己的个人承诺,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
打个比方,因为害怕闯红灯被罚款而选择不闯红灯,这叫KPI。而因为觉得闯红灯是一个错误的行为,而选择不闯红灯,则属于PBC,因为这里面有自我控制和觉察。
但是,无论KPI,还是PBC,都是自上而下的制定目标,都带有一定的控制性,依然不够人性。
所以,比较符合人性的OKR,被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
OKR首先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员工内心认可公司的价值观,或者说公司价值观与个人比较一致,从而公司的目标非常容易接受,或者说员工内心本身是赞成的。
其次,不单是公司要制定目标,员工自己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来拟定目标,自行拟定的目标与公司目标进行比对,通过一些方法,最终达到一致,实现上下同欲。
再次,OKR的结果并不直接关联利益,从而避免了压力与情绪。
最后,OKR非常注重方法改善,相互之间的帮助与辅导,对于团队和谐也非常有帮助。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运用OKR的公司,员工对公司的认可性相对KPI以及PBC要高。
员工自己认可,天天在公司加班,为公司做奉献、创造价值,然而,家里的那一位却不一定认可。心里面会想:“公司与你有什么关系?至于这样拼吗?”
于是,公司与员工捆绑成利益共同体成为当下主流的管理手段,常见的有:阿米巴、股权激励、合伙人制度。
当今社会最火的企业管理机制,应该就是阿米巴、股权激励以及合伙人制度了,这三个方法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将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进行深度捆绑,把“打工人”变成“自家人”。
你会发现,管理手段在不断升级,是因为社会在发展,而人心也在变化,最终要符合人性。
合乎人性,必得人心,从而得天下!
如果您觉得有点帮助,请多点赞、评论、转发,并关注作者:黄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