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特殊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特殊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的两个条件:A自由人B自由的一无所有职能出卖劳动力生存。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由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新阶段。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养家(自己的生存)、糊口(家人的生存)、提升自己(教育、学习)。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历史和道德因素,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资本家用货币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的增殖

资本的本性、资本的规律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劳动(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也就是剩余劳动时间增长)或增加劳动强度。

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时间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主要依靠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也就是全社会技术的进步)

超额剩余价值: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主要通过改善技术、改善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激烈竞争,采取新技术,体现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而雇佣工人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