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基层长篇纪实小说] ( 续篇98)
水竹凹
作者:蒋春木
98、“先为不可胜”
那天,水竹一个人回到了水竹凹村。
他没有进村,漫步走上了村后的那座小山。
这座山很小,也不高,山顶上没有一棵树,全是些裸露的石头和野生的杂草。
山上有一块石头,那块石头足有十几吨,外形特像一只老虎,与江南师范学院的那块虎形石有点相似。
但是,这块石头更大,也更像一只斑斓猛虎。石头上面个平面,能够同时坐上四、五个人。
水竹小时候和伙伴们经常在这小山上玩耍,也时常盘坐在这块虎形石上。
他坐在那块石头上,心里难以平静。儿时的一幕幕情景又在脑海里萦绕、激荡。
村口有十几间平房,那是这个小山村过去的小学校,水竹的少年就在那所小学里度过的。
那一年,水竹考上江南师范学院,上学的第一天,乡亲们就是在那里,目送他走出了小山村。
如今,他又回来了。转眼间,四十年过去了。
只可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梦断香消四十年,如过眼烟云。
往事不堪回首,却又无法忘怀。真是“柳絮随风各东西,人事无非已不同”。
他深情的眺望着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山村。
小山村依然是那么的安静。几十户农家掩隐在苍翠的树木中,寥寥的炊烟,象丝网一样,轻柔的飘散着。
小山下面,有成片的竹林,还有几片茂密的杉木,山角下稀稀的长着丛丛的黑松。
山坡下,有几大片上百亩的桃树林。
小山村的北面,有一处闲置的养鸡场,十几间的平房,院子里散乱的堆放着不少的木板和栅栏。
养鸡场是他三叔家的。前几年三叔和三婶在那养过鸡,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成了一片荒草地。
养鸡场的四周都是山地,前面有一个约十几亩的鱼塘。再前面,就是水竹凹村的联圩,大约有3500亩。
现在的小山村,再也不是他记忆中的小山村了。
一条水泥路弯弯的伸向了村庄,村内的支干路也铺成了水泥路,连通着每家每户。
村里的房子基本上变成了楼房,依旧保留下来的老平房,住着少数念旧的老人,或是成了家里的库房。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是,地还是那个地,山还是那个山,水也还是那个水。
只有那几十间不起眼的老平房,还有几间土坯草房,依稀的唤起了水竹童年的追忆。
他一边仔细的看着,一边在一张纸上圈圈点点。
快到中午的时候,一辆校车开到了村口,上面下来了七、八个十岁左右的孩子。
他们背着书包,好奇的看了一眼水竹,又蹦蹦跳跳的离开了。
水竹感到心里宽慰了不少。这些孩子都是水家的孩子,也是他的后代啊。
可惜,他们没有一个人认识这个爷爷了。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啊。
水竹离开了小山村。他又回到了江东市区。
他一个人独自坐在咖啡馆的房间里。
他在思考着那个念想,思索着怎么把那个念想,变为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小山村的现实。
他不时的提醒自己,要想实现这个蓝图,必须一步一步的来,首先是要养活自己和周小玲,不能再拖累自己的家人,尤其是两个姐姐。
他也不时的告诫自己,一定要低调,不能张扬,必须“瞒天过海”,才能达到“暗渡陈仓”的目的。
他要做到“假痴不癫”。他不会告诉任何人,那怕是自己的亲人,包括周小玲。
他默念起孙子兵法“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他要默默的,一步一个脚印。他相信“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他相信万事在于“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只要自己精心的做好“可胜”的准备,至于最终的结果如何,那自己就是“不可为”的了。
那天,他约了自己的好朋友杜雨。两人在望月咖啡馆里谈了整整半天。
杜雨,四十多岁,身高1.75米,长的眉清目秀,温文儒雅,一身书生气息。
杜雨是清华大学规划设计系毕业的。那年,他参加了河口古街的改造工程。
水竹与他在河口古街改造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俩人一直交往了多年。
杜雨对他的遭遇十分的同情,也感到非常的痛心。
在听了水竹的叙述后,杜雨感到异常的震惊。他没想到水竹心中还有如此的雄心壮志。
他更没有想到水竹对心中的设想,考虑的那么精细,就连他这个专业的高才生,也深感敬佩。
杜雨接过水竹一大堆手绘的图纸,还有一大沓电脑打印的文稿资料。
他告诉水竹江东市区各乡镇的地形图,都在他电脑中储存着,回去把水竹凹村调出来就行了。
他一再让水竹放心,他一定会精心的把这个设想,编制成册、绘制成蓝图。
水竹交待他绘制好后,发到他的邮箱。以后有变动时再修改,暂时对外不能公布。
接后几天,水竹连续回到小山村,又根据杜雨的要求将现场拍照了若干图片。
但他一直没有露面,拍摄村里照片时,他就开着车子,停一下拍一张,拍过了就走。
直到杜雨说“够了”。他才返回了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