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EFBTbyGreenberg chp9:如何处理创伤情绪
如何处理创伤情绪
清除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
受到创伤后,人们为了自我保护,往往会建立起心理防御。例如否认“ta没有伤害到我,我感觉问题不大”,压抑“我不能感觉伤心”,被动“我很痛苦,我是受害者”。这时候,往往也随之建立起次级情绪。
为了处理创伤情绪,Greenberg提出了4个步骤:
(1)承认与接纳当初发生的经历;
(2)唤醒当初的情绪体验以及想法;
(3)唤醒并正视尚未满足的需要;
(4)从需要中发展出针对创伤经历的新的、适应良好的情绪。
例如对于一个童年受到过虐待的女性Jane,对于父亲的暴行她感觉非常愤怒以及恶心,她始终感觉自己时“无能的”、“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在建立良好的关系后,通过谈论以及共情当初的经历,Jane承认父亲做了不好的事情,并且发现在童年受到虐待时,她内心真正到的是伤心与绝望——特别是在看到懦弱的母亲在一旁冷眼旁观时。
意识到这点之后,Jane明白了自己想要的不是逃离没有虐待的童年,而是在受伤时能够获得安抚和保护。她的想法从“我是无能的”,变成了“我想要被爱”、“我值得被爱”。于是,Jane慢慢从无能的、弱小的受虐者的情绪中走出来,开始寻找自己的爱。
虽然实际的故事要远远比上述的一段话长很多很多,但是Greenberg为处理创伤情绪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思路:清除适应不良的情绪,培养适应良好的情绪。为了更好地“清除”以及“培养”,Greenberg提出了情绪的过程理论:
(1)情绪的两阶段模型:次生→原生
该模型主要针对用次生情绪压抑原生情绪的情况。许多表现为愤怒的情况,原生情绪可能是悲伤;反而,表现为悲伤的情况,原生情绪可能是愤怒。因此,要进行充分的探讨与觉察,从而帮助个体更好地回归到原生情绪。而原生情绪一旦释放出来,问题便可以得到解决。
(2)情绪的三阶段模型:旧情绪→原生→新情绪
该模型主要针对采用适应不良的原生情绪应对问题的情况。对于一些应该感到悲伤或者愤怒的事情,当事人可能扭曲为羞愧、不被爱的自卑或者无能为力的悲痛等情况。对此,不仅要帮助个体认识到这些被扭曲的情绪,还要帮助个体重新培养适应良好的情绪,例如勇敢的愤怒、自我肯定的追求爱等等。如果没有后面这一步,个体很可能会用其他适应不良的情绪替换原本的不好的情绪,例如故作坚强、自认为受害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