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在上一篇文章《恨旁观者不作为,不如自己见义勇为》的最后卖了一个关子,说我自己在见义勇为这件事上有些发言权。这句话说出去我就有点后悔,因为容易给别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我好像做出过诸如欧阳海拦惊马这样惊天动地的无上义举一样。其实我也只是在见义勇为这件事上有些心得,没想到一时间口不择言了。至于见义勇为的事我貌似也做过一件,为什么要加个“貌似”呢?因为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也不能算是严格的见义勇为,这件事我在后文中会提到,至于算不算就由你们评判吧。
二
见义勇为其实是有一个区间的,它的上限是舍身取义,它的下限是助人为乐。正所谓过犹不及,任何活跃在上下限之外的行为都是不符合人性的。正如我们谴责旁观者不作为这种下限以外的行为一样,“杀身成仁”这种上限以外的举动也同样不应该被提倡。
单从“798和颐酒店一女子被拖拽事件”所描绘的凄凉画面来看,除了视频中那个伸手相救的女侠,大多数人还是属于下限以外的范畴,即便是那个已经无限接近下限的保安人员,也仍在区间的括号之外。
三
这个事件再度引发了一个关于心理学效应的思考,责任分散效应,又称旁观者效应。心理学家运用大量地实验数据说明了这个现象:人越多越没有人为之负责。在同一个任务面前,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责任感都被分散进而弱化。
有人罗列了人类无法抗拒的10个心理学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就位列其中。其实没有这么悲观,尤其是对于个体,而不是对全人类来说。那么如何应对责任分散效应呢?我的方法是有意识地去弱化其他人的行动力。
怎么理解“弱化其他人行动力”这句话呢?
举个例子,前几天我和爱人去电影院看《荒野猎人》,一开场电影画面的比例就有些不对劲,画面的高度只有银幕的一半那么高。从周围其他观众窃窃私语的反应来看,显然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也只是维持了大约10秒钟的轻微骚动之后,所有人便渐渐地若无其事了。接下来的10分钟,大家都很有耐心地看着小李子那张被压缩到几乎变形的脸在狭长的银幕间穿梭,而没有一个人起身去找工作人员反应一下。于是我产生了一种想法:我不去找工作人员他们谁也不会去的。基于这种想法,我在看完了电影第一个桥段之后便去找工作人员,当画面被工作人员调至正常的时候,我听到了其他人发出了一声仿佛大便通畅之后的快感。
“我不去,其他人也不去”的想法其实就是弱化其他人的行动力。这种想法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荒谬且错误的,因为如果我愿意再继续等10分钟,很可能就有另外的人去找了。但是我主观上弱化了其他人的行动力,实际上是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责任感在数十人的剧场之内得到了重新分配,事情也因此得到了解决。
当然,并不是标榜我自己有多高尚。这只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方法,不含有任何褒义和贬义。如果“和颐酒店事件”的旁观者中,多几个抱有“我不报警其他人也不报警”或是“我不伸手其他人也不伸手”想法的人,那么这个看似荒谬且自负的想法可能会让受害人弯弯更早获救。
四
就“和颐酒店事件”来看,其实驻足旁观的人已经产生了施以援手的想法,不然的话他们也不会置身在那个危险的境遇下而不是果断离去,但是将想法付诸于行动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之前有过一回近乎于完成了一次见义勇为,但事后观之,顶多算是助人为乐。当年我还是一只大学狗,悠闲地走在东大桥附近的街道上,看到街对面一个年轻男子拿着一个挎包在前面跑,一个中年妇女在后面边喊边追,那种画面让人一看就联想到是抢包的而绝非追赶公交车。我当即摘下耳机,横穿马路追了过去。那男的被我追上并拽住之后,并没有做出任何我所意料的反抗,只是有点发愣。这时后面的中年妇女也赶上来了,并大声喊着:“没事没事没事,这我儿子。”
这时,我再看那个年轻男子楞乎乎又有点受惊吓的表情,才反应过来这人可能精神有点问题。我所做出的“勇为”举动并不是救助了一个被抢包的妇女,而只是帮助了一个为傻儿子操碎了心的妈。瞬间感觉被大潘儿附体一样,好尴尬啊!
但事后我对自己能够果断施以援手的表现也很感到意外,始终在琢磨我到底是如何将想法付诸于行动的。我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我看到情况之后先做出了一个动作——摘下耳机。有人说小编你就扯淡吧,你tm又不是超人,做事之前先解开领带脱掉西服的。你摘个耳机跟这件事儿有毛关系啊,莫非是终于等到出场音乐播放完毕?
我是这样认为的,无论是在东大桥大街上还是和颐酒店里,在遇到有人求救的事件之前,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是有着自己的状态的,等公交车、赶路、赴宴、回房间等等。突然发生的求救事件,会一瞬间打断周围的人所沉浸的自我状态,让大家对求救的人产生驻足、观望、议论等行为。虽然旁观者的自我状态被打断了,但是也并没有进入求救者的状态,而是进入了一个趋近于行为静止的中间状态。旁观者在这个中间状态中,进行事件分析、观察其他人的反应、权衡自我能力等一些理性思考中,很可能在理性思考完毕以后,出于诸如“别人都没管我何必贸然”、“俩人是不是认识啊”等各种理由,很快地做出一个模糊结论,然后又回到了原先的自我状态,或是一直保持中间状态进行思考分析。故此,旁观者变成了名正言顺的旁观者。
在看到妇女追男子时,我的意识已经跳出了自我状态并进入中间状态,接下来我摘掉耳机的行为,其实是从中间状态向求救者状态迈出了一小步。因为这样,我已经为求救者做出了一个反应动作,哪怕这个动作只是摘掉耳机这么微小,但是做出了第一步之后第二步便容易得多,才得以使我有勇气跑过街去拦住那个男子。
因此,对于将“见义”所产生的想法付诸于“勇为”的行动,我的建议是,执行一小步。比如看到颐和酒店女子被拖拽时,你的想法是报警,那么你就只需要先执行一小步,比如说从兜里拿出手机,我想接下来你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报警的,而绝非是在旁观的状态下纠结的心理斗争。或者像监控录像中那个女侠一样,一开始就是简单地伸出了手,然后就会用全力拉住那个受害女子,不让她被拽走。
五
终于到了结论部分。综合前面所说的两点,对于成为一个见义勇为的人,我的建议是:用“弱化其他人执行力”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然后用“执行一小步”的行动方法去做出动作,接下来你会出于本能地成为一个见义勇为的人。
最后,祝大家在这个人情冷暖的社会中,始终坚守自己心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