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从古希腊流传至今的重要哲学命题,这个命题甚至发展出了人文社科类的绝大部分学科,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历史和文学,可以说都是认识人类本身的不同角度。前几天我在冥想课上听到这样一个说法,灯下黑,人往往很难真正认识自己。《认知觉醒》是一本致力于觉醒和改变心智模式的书,开篇就要带我们重新认识自己。
作者从脑科学出发,带领我们首先了解自己的大脑。当然很难说我们认识了大脑就算认识了自己,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现在呈现出来的样子,和我们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自身经历等等,都有着复杂的关系。从脑科学出发认识自己,更多地是出于对人类共性问题的探寻。书中提到,大脑是由多个模块组合而成的。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这三部分。大脑的模块化,是很多其他脑科学书上都提到过的,大脑并不是有着一致性目标的机械化构成,而是由不同模块组成,这些模块甚至是会起冲突的。这一点我们平时生活中也会有很直观的体验,比如总觉得脑子里有小人在打架。《理想国》中把人类的灵魂划分为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佛洛依德的自我、本我、超我学说,还有《思考快与慢》中提出的快思考模式和慢思考模式,也是因为大脑的模块化分离,让我们产生了自己是由好几个部分组成的这样的感觉。
由于我们三重大脑这样的生理构造,这其中更具力量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还相当原始,这就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而这也意味着主动提高认知对于适应现代生活是很有必要的。处于原始社会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力量强大反应迅速,以保障生存和繁衍为目标,快速反应、懒惰节能、渴望食物和舒适,是这部分原始脑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实际上是和现代社会脱节的,还很有可能被别人利用,对自身造成伤害。很多消费点都是根据原始脑的这些特点设计的,会让人欲罢不能,比如高热量的食品、舒适方便的服务和各种娱乐消遣。
原始社会的生存压力,造成了本能脑和情绪脑的目光短浅、即时满足,这也是人类的默认天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刻意地训练和改变自己的心智和行为模式,我们都是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原始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倾向于避难趋易、急于求成。
而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觉醒和成长,就是首先我们要有觉知,了解避难趋易急于求成是我们的天性,发现自己哪些行为实际上是被本能脑和情绪脑操控了,然后就是通过刻意地训练,像训练肌肉一样,不断训练理智脑,使之变强,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并且我们要认识到,成长是个长期的事,甚至可以说我们要以终身成长为目标。改变了大脑中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的力量对比,让理智脑可以驱动本能和情绪,从我们的自身改变,这是我们成长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