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期:从刘大櫆到姚鼐
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
刘大櫆赴皖南黟县任教谕,此后在任约共六年。
1767年 乾隆三十二年
刘大櫆归桐城陈家洲,主讲安庆书院。
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
姚鼐之叔姚范卒(1702-1771),范字南菁,号薑坞,安徽桐城人,与刘大櫆友善。鼐从范学经,从刘学文。
1772年 乾隆三十七年
姚鼐弟子方东树(1772-1851)生。树字植之,晚年自号仪卫老人,安徽桐城人,姚门四杰之一。四人中年龄最大,师从姚鼐最早,护法弘法最力。
1775年 乾隆四十年
姚鼐作《登泰山记》,乃其散文代表作。
1777年 乾隆四十二年
姚鼐主讲扬州梅花书院,作《刘海峰先生八寿序》,借人之口提出桐城派名号。
1779年 乾隆四十四年
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74卷成书,桐城后学吴汝纶言其“二千年高文略见于此”。
是年,刘大櫆卒。姚鼐作《祭刘海峰先生文》与《海峰先生传》。
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
姚鼐弟子管同(1780-1831)生。同字异之,号育斋,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姚门四杰之一。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姚鼐弟子刘开(1784-1824)生。开字明东,一字孟涂,又字方来,安徽桐城人,早逝,姚门四杰之一。开未尽守师法,为文宏肆。
1785年 乾隆五十年
姚鼐弟子、侄孙姚莹(1785-1852)生。莹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如,安徽桐城人。因刘开早逝,有去开称莹为姚门四杰者。
1786年 乾隆五十一年
姚鼐弟子梅曾亮(1786-1856)生。字葛君,一字伯言,江苏上元人,姚门四杰之首。为文一本之桐城义法,能窥昌黎门径,弘扬文派之力最大。
1811年 嘉庆十六年
曾国藩(1811-1872)生。字伯函,号涤生,谥号文正,湖南湘乡(今双峰县)人。自谓“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对桐城派有中兴之功。
1815年 嘉庆二十年
姚鼐病卒于江宁钟山书院。姚鼐归田后,在书院讲学40人,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著录姚鼐弟子142人,弟子又有再传弟子,桐城文派由点及面,成为全国性散文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