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晚饭的时候,孩子说:妈妈我今天和爷爷吵架了,爷爷没有给我穿鞋子,抱我去尿尿,我就跟爷爷大喊大叫了,爷爷不理我,我也不理爷爷了。“我说:”穿鞋和尿尿是你自己的事情啊,你对爷爷大喊大叫你不对。“孩子就打岔说别的了。
当孩子和我们分享他的积极感受的时候,相对来讲我们比较容易回应,当孩子和我们分享他的”消极“或者有点”消极元素”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来观察一下孩子说这句话的整体状态,里面没有紧张,没有压力,就是那种小孩的力量感。再者,孩子和爷爷两个人是可以自己磨合的,没到需要我干预的地步。我那样的回应,属于帮孩子解决问题,还带着评判,孩子后面说完这个就没说了,我也不知道后面他和爷爷和好了没有,对下文的探索就断了。
如果从不评判,不干预的角度出发可以怎么回应呢?
“哦,吵架了啊”
“还谁都不理谁了啊”
“哦,那你想让爷爷帮你穿鞋,是你那会儿就是特想让爷爷帮你是吗?”
“那后来呢?”
“那你们和好了吗?”
就带着一种特八卦的心态去听。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谨慎的多句嘴说:“哦,那也不用大喊大叫么,你求求爷爷,跟爷爷撒撒娇么”(小孩天生就会撒娇,其实这个真的不用多说。)
这种看似八卦心态的回应,一是可以帮我们打开倾听的门,而且因为我么倾听过程中回应的准确性可以让这扇门打开的时间更久,孩子收到这种信号会更愿意跟我们说。本质上让孩子有了被看见/被接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