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开学季,每天早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新入园的宝宝和重新返校的小朋友们战胜分离焦虑。每天早上到了要上幼儿园的时候,宝宝会开始哭闹。家长在哭闹和反抗中好不容易给孩子穿上了衣服哄着去上学。下了车,孩子小小的身体会变得比钢琴还重,在孩子的“非暴力不合作”反抗下,爸爸妈妈们拖着宝宝一步步挪向幼儿园门口。到了幼儿园门口,宝宝会使出全身的重量压在大人腿上,当家长终于把孩子交给了老师,刚松了一口气,还没有上车,就听到孩子爆发出声嘶力竭的大哭声。
这只是家有萌娃的父母们生活中的一个常见日常。再比如在小区楼下玩耍的时候被其他小朋友抢了玩具、蹒跚学步的孩子跌倒擦伤了手肘、在超市里一定要买巧克力等等,每件小事都能瞬间引爆孩子的情绪。面对哭闹不止,不“听话”的宝宝,大人们往往会祭出“讲道理”的法宝,却发现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如何让孩子“听话”,是每一个进入2岁叛逆期的孩子父母们最头痛和关心的问题。
读懂孩子的情绪,了解儿童脑成熟发展规律,把握合适的教育时机,是跟孩子达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改善孩子的情绪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以前,负责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右脑占据主导地位,孩子是完全活在当下的。当孩子面临陌生的环境或者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时,强烈的情绪和身体感觉瞬间充斥着孩子的右脑,被痛苦、失望或恐惧的感受淹没的孩子只能通过“哭闹”、“反抗”等情绪和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成人优先要处理的是孩子的情绪问题,而不是跟孩子讲道理。
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抱抱孩子,用关切的眼神和孩子做交流,感同身受的面部表情、关爱的语气和不带偏见的倾听,都会让孩子感到被接纳、被理解,帮助孩子的情绪迅速平复下来。对孩子的情绪和身体感受置之不理或者否认只会加剧孩子的情绪反应。
比如,孩子跑的太快跌倒了,摔破了膝盖,坐在地上大哭。大人不要马上批评讲道理,或用指责的口气,“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不要跑太快,看看都跌破了吧”,或否认孩子的情绪表达和身体感受“不要哭了,还不是你自己的错,以后注意点儿,快回家擦上药就好了。”
应该优先回应情绪,先抱着孩子安抚一会儿,“现在感觉好点儿了吗?我看看膝盖哪里磕破了,是不是很疼啊。”等孩子情绪平复下来,再共同分析原因“我们想想为什么会跌倒?是不是因为刚才跑的太快绊到了自己……”
当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心灵频率一致,且能准确地反映出孩子内心世界的图景时,孩子便会逐渐清晰地了解真实的内心感受,正确理解内心感受,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情绪会带来混乱,但是孩子们创造力的源头就在这种混乱之中,我们要帮助孩子认识到他们拥有的丰富情绪就像多彩的彩虹,有着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帮助孩子联结左右脑
如果仅仅停留在安抚情绪的阶段,孩子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成长。当孩子右脑爆发的情绪洪流平息下来的时候,大人不应该试图让孩子认错,或者喋喋不休的开始讲“大道理”。而是引导孩子启动负责语言和处理逻辑思考的左脑,用自己的小脑袋瓜思考刚刚发生了什么,从这次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
家长和老师面临的共同挑战和任务是,帮助孩子联结左右脑,让左右脑默契配合。这样,孩子会同时正视自己的逻辑和情绪,会很好的平衡两者,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和保持终身幸福力的基础。
当孩子没有学会用左脑进行逻辑思考和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频繁的处于右脑模式,经常情绪泛滥,生活就会处于混乱和失控的状态;如果长期漠视孩子的情绪,不允许孩子有情绪的表达,各方面规矩和控制太多,孩子的情感就会逐渐荒芜,生活越来越刻板化,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创造力的萌芽也就被扼杀了。
对成人自己的情绪保持觉察
父母和老师们,总会遇到一些特别的“危机”时刻。孩子的尖叫、哭闹持续不停,用各种办法都无法平息下来;孩子故意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还在做鬼脸。这时的成人也很可能会进入“右脑模式”,情绪逐渐失控,怒火在爆发的边缘,孩子这时候甚至会故意继续激怒大人,幼小的孩子正在盯着看成人是如何让自己平静下来的。
这时候,是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良好契机。成人应该做的是:闭上嘴,避免说出不当的话;背起手,避免粗鲁的身体接触;可以暂时离开,喝口水,平复一下自己情绪;最后,真诚地向孩子为刚刚的情绪失控道歉。
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条河流,在平静的河流之中,孩子乘坐独木舟安静地顺流而下,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融为一体,这就是幸福之河。河两岸分别是混乱的情绪和刻板的规则,无论靠近河岸的哪边,都不能拥有平静和幸福。教育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持在幸福之河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