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资哲学150:成长模式和红利模式
今天从我持仓角度来思考一些具体的问题。这也是对我近些年持仓的一种反思。投资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谁也不能无师自通的做好一些事情。你必须要通过学习实践,才能逐渐的把事情做好。
其实我也无法确定我这些年的盈利是来自我的能力还是运气。我能做的只是根据我的收益情况进行一些反思,从而逐渐改正自己认为的错误。同时也需要对一些自认为正确的事情进行坚持。正确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发展变化中逐渐被证明的。正确也不是绝对可以持续的,他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的认知他是跟你经历了什么存在绝对的关系。认知也并不是单纯的你经历了,你就会一定具有的。认知是建立在一定思考之上才能成为系统化的,可用于实践的知识。你必须要对你所经历的事情或是学习内容,进行思考,他们才能成为可以为你所用的东西。
我们认知的有限性就决定了,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你增加经历的过程中,你必须持续的进行学习和思考。否则你曾经的认知是无法应对新遇到的问题的。这也就是说,不管你曾经多么牛,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你曾经的认知可能瞬间变得无效。
回到今天我想思考的问题,成长和红利模式。如果对我的投资标的进行一个大致的分类,我认为他们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代表成长的基金,一部分是代表红利的股票。因为我投资的侧重点或是目标就是,成长因为风险相对更大,所以我优先选择基金。从根本上就先做一个分散投资。我既没有择时的能力,也没有选股的本身。那么就直接选择基金,让别人替我去操心吧。我只需要在更大的时间维度上去决定定投和分批卖出的事情。
而股票我的思路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我更看重的是赚钱能力,那么分红可能就是一个看得见的标准。所以在股票的选择上我就本着红利的思路在做选择。
当然了这两种的选择投资标的的思路或是方式,也不是我一开始就具有的。我最开始也只是根据老齐的讲解,选择了创业板。在20年左右赚到了一些收益。所以也就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之后也就一直在按照这个思路在投。双创的波动性更大,更加适合定投。也就一直都坚持了下来。只是到了后来之后才形成成长的概念。行为其实早就有,只是后来才形成的这样的定义。
其实这更像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总结,或是概念上的定义。你必须要对你所做的事情有一个定义,形成一种概念,你才能更好的对这些事情进行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更好的进行修正,改进。这就是先有行动,然后再对行动进行总结。从而形成一种你自己的定义。同时在定义的过程中,再进行逐步的完善。从而使之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
系统是啥,就是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并有一定的规则。在这种规则下,这个系统可以被运转起来。同时还要具有可以纠偏的机制。这也就我一直所强调的,你的投资要具有可持续性。要想具有可持续性,那么你的这个投资系统就应该像生命一样。既需要可以生存,还需要能自我完善。
那这个系统的建立过程,就跟生命的形成是一个道理。任何的生命都不是完美的,都是在不断的修修补补中逐变得适应环境的。同样我的投资也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他也是一个过程。就包括我现在的思考,也只是一个建立和修正的过程。
你所配置的标的就是构成这个系统的具体结构。你所设定的投资策略和原则,就是这个系统运行的规则。你的作用就是通过对于系统运行的观察,来决定下一步如何修改和完善。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说,你就是你所创造的这个系统的上帝。这个系统的生命来自于你的赋予。他是否能运行良好,完全是来自于你。
继续回到成长与红利的思路,思考一些我的这个系统的具体问题。还是上面提到的那个思路,你需要先定义你的这个系统。从最开始没有什么明确的投资概念。到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投资思路,逻辑,这也是一个过程。
他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市场给你的反馈,逐步形成的。再或是说,这些都是来自你对于市场的认知。随着你认知的变化,自然会在行为上产生变化。再从逐利的角度说就是,你赚钱或是赔钱了,自然会去反思。我赚钱是来自什么原因,我赔钱又是因为什么。
我现在的投资方式、逻辑或是说体系,就是我不断修正的结果。他也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也只是过程中的产物。随着我想法的改变,这个系统也还是会不停的变化。这也就体现了类生命的特征。因为你要想保持适应能力,就必须跟随环境变化。
先说我的这种思路是如何形成的。刚才说了基金的投资思路是来自老齐的影响。而股票投资的思路是完全来自巴菲特。在最开始大量投入资金的时候,也是我开始大量读书的时候。还是那个逻辑,你要想在股市中赚钱,就得跟那些在股市中已经赚到钱的人学。所以我当时就选择了巴菲特,看来很多关于巴菲特的书。其中很多书中就都提到了巴菲特喜欢消费股,喜欢那些跟嘴边相关的公司。
所以我也就顺着这个思路买了很多跟消费相关的公司。当然也是赶上了合适的时候。20年那次消费还是涨了不少的。现在看来当时大量投入资金进入股市,真的都是运气。我当时根本没有择时的概念,只是当时有了一笔钱,所以就无脑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都投了进去。也是走了狗屎运,都投进去了,也就开始了一年多的上涨。
现在想来都后怕,如果再多跌个一年半载的,估计在没有盈利为安全垫的情况下,我早就崩溃了。也是因为第一次就赚钱了,才建立了信心。也因为这次狗屎运让我有了一定的盈利作为安全垫,才让我可以在之后的两年下跌中可以坚持下来。赔点赚的钱,跟直接赔掉本金的感受是绝对不一样的。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战胜恐惧这些情绪的。
所以作为普通人来说,真的运气对我们很重要。环境不给你机会,只是靠自身,很多事情我们是根本就无法突破的。不要完全的相信什么只要努力就能改变什么的话。如果你都不知道一个东西的存在,你也就根本没有意识去想要得到他。而你能经历什么,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太多成功人士的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
继续说我的投资经历,上面提到了基金投资的思路是来自老齐,股票投资的逻辑是来自巴菲特。最开始我只是照猫画虎,并没有自己的什么想法。这可能是最开始正常的一步吧,毕竟刚开始的时候,你自己并没有什么经验。所以照着他人的思路和做法去做也是正常。
当你做了一段时候后,你有了一定的经历后,就会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或是说你会逐渐的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一些自己的定义。这可能也是当你有了一定经验后,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吧。你的第一手经验,让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认知。
同时也是因为随着我读书数量的增加,和结合自身的一些特质和资源,我有了自己的需求。投资是为了赚钱,但也是要依靠你所具有的资源能力才行。而在你自身能力的范围内,你还是想获得你认为的最大收益。再有一个原因就是,你也需要尽量的分散一些风险。说到底就是,随着经历的增加,我有了自己想法。
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要去实践,所以我也就开始逐步对持仓进行调整。基金既然是倾向于成长,那么就增加成长性质基金的持有量。所以在之后的调整中,我就逐步增加了对于双创的持仓量。但也还是会配置一些其他的宽基指数。同时也配置了一些港股和中概互联,外盘的一些指数,以及少量的商品和REITs。
我的思路是,双创为主,这是主要的盈利目标。在投资中你必须要有一定的集中,才能获得相对高的收益。但在明确主要标的的同时,你也需要对市场有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所以才又配置了其他的品种。同时也是为了能抓住一些其他的机会。在双创没有机会的时候,我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品种来获得一些收益。
这也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思路。随着观察的时间增加,你也会发现一些机会。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也可以去尝试抓一下。当然这也可能是一种路径依赖,因为我之前在这些标的上也都赚过钱。所以现在也就还想再从上面赚钱。不过有一点也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你会更加关注自身利益。通过买入一些多样化的标的,可以让我更好的去感受市场的变化趋势。不见得要赚多少钱,但多方位的了解市场,可以让你有更好的判断。
再说股票,虽然是以消费的思路开始的。但现在我更加的倾向于红利思路了。可能主要就是因为最近消费是实在涨得不咋地。不过我也没有着急去调整仓位。我还需要观察,我给自己定的时间是,至少要用三年的时间进行调整。红利也只是我想要调整的一个思路和原则。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改变。本身消费就倾向于红利,至少我买的这些股票分红还都是不错的。但相对的单一与集中,也导致了风险会相对大一些。就像最近我的基金涨得非常好,而股票却还一直停留在原地,甚至还有些倒退。这就是穷则思变的思路。
但这不是说我要否定自己原来的逻辑。我只是想通过适当的调整来分散一些风险。至少让自己有更多的腾挪空间。
再或是说,我想要在红利的思路下,增加一些持仓。让我的持仓品种更加丰富一些。不至于说消费不涨,我的整个持仓就都不涨。这种情况让人很难受。你难受了,可能就会关不住自己的手。一旦你开始无计划的操作,大概率就会反复的挨嘴巴。卖出的大涨,而买入的开始跌。那不如我丰富一些持仓,让持仓中至少会有一些品种涨。这样你也不会产生太强烈的自我怀疑。
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必须要通过一些方式,阻止自己情绪失控。你不能让那些可能让你产生剧烈情绪变化的情况发生。其实这可能跟基金的配置思路一样。你需要有主要的盈利来源,也需要有腾挪的空间。这样就需要你的配置更加的多样化。既要有为主的投资标的,也要有具有一定负相关性的标的存在。
当然了,在整体的配置上,我还是会有一定债券和现金的配置。但在主要的配置上,我还是想具有一些分散。就像股票的持仓,我不能全是消费,也需要有其他品种的红利产品。虽然不是绝对的负相关,但还是会存在一些差异的。
总结一下吧,基金和股票的不同投资思路,其本质也是为了分散风险。当然也是为了赚钱,我不想因为一种选择,而放弃另一种选择。所以我两者都要。成长的风险相对较大,所以选择指数投资。而不是直接去买科创板的股票,虽然我开了权限。但我还是会坚持在红利里面,不会买那些我认为高波动的标的。
我不具备选股和择时的能力,那我干脆就不那么去做。定投基金,一样可以赚钱。既不用择时,也不用选股,何乐而不为呢?而且这样风险更小,至少指数不会退市。买贵了一点,我就多定投一段时间呗。就像我现在持有的很多基金都是定投五年以上的。不过很多现在都已经停止了。现在这个时候已经不适合定投。现在到了找合适时机卖出的时候了。当然这个卖出也不是立刻要进行的。买入是三五年的周期,那么卖出也至少是以年为周期的。
成长就要注意风险,因为成长的波动性更大。所以采取基金的投资形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你要的是确定性的赚钱能力。所以我选择以红利为买入思路。同时股票要的是长期持有,所以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分散。不至于让自己被长期的不涨干扰情绪。通过一定的分散来平抑波动。
其实有时想,各种投资逻辑和方式,都有其存在的环境和理由。很多时候更多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执行力不够,或是说你不赚钱是因为你拿不住。只要你进行一些分散,然后能长期的拿住,早晚会有一天涨到你手里的标的。而要想能拿着,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让你在下跌中不至于被吓跑。也就是说,你不能让你的标的整体跌的太多。而分散就是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