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芦苇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在田间地头、沟渠上、池塘边、公园里随处可见。没看到有人特意种植,好像就是自己生长在那里,出现在视线中。孩子们放暑假的时候,就能看到那白绒绒的花儿在半空中摇啊晃。
在汉江河边长大的孩子,和芦苇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
芦苇生长在池塘沟渠、小溪和江河湖泽边上,和它相伴的往往有柳树、荷花、鱼和虾。暑假时,在溪边玩耍,若是手快抓住了蹦跳的鱼儿不好拿回家,折一根柳枝把鱼串起来提回家。若是折柳枝不方便,还可以用芦苇叶子或是芦苇根把鱼儿串起来。
芦花开了,跑累了的孩子去折一大把芦花,铺在地上坐在那里打会瞌睡;有心的孩子会把折下来的芦苇带回家,捆起来做扫帚。要不,有的孩子得了大人的交代,在出门的时候拎个篮子或是提个袋子,选长得好的芦花摘下来,干干净净地带回家做枕芯。
爱抓知了的孩子,往往会在冬天的时候折很多的芦苇杆子,拿回家做个装知了的笼子。暑假的晚上上,他们提着笼子把抓到的知了装在笼子里,或吃掉,或装在笼子里玩耍。
冬天,孩子们在河滩上玩耍。他们会在收割后芦苇根从里仔细寻找,看看能不能有意外收获。鹌鹑常在这里筑窝、产卵、育儿。小时候,哥哥出去玩后回家时,经常带回来很多鹌鹑蛋。
寻常时,芦苇或是野生一从,寂寂生长在这里,孤单与否,无人问津。自是装点着风景。
其实,要想看到最美的芦苇,国庆节后的时间最合适。要是嫌池塘沟渠边上的几株芦苇不够看,就到河滩来看吧。站在桥上,白茫茫的芦苇随风起伏,绿色的芦苇叶子就是它的裙袂,出尘,活力,飘逸。
十月,秋高气爽。芦苇经过一个夏季的野蛮生长,绿的叶,粉绿的杆,米白色的芦花,随风摇曳。这个季节,人们通常穿上了外套,一是保暖,二是芦苇叶子割不到皮肤,三是被虫咬的情况大大减少。秋风吹过,带来汉江河水的清新气息,在两三米高的芦苇从中行走,从心脾到毛孔都是舒爽的感觉。
《诗经》中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如果在十月以后去看过大片大片的芦苇,再读一次《蒹葭》,就会深深地体会到《诗经》描写场景是和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白露过后,去观赏芦苇最佳。在对芦苇的描写中,《诗经·国风·秦风》中的《蒹葭》是对芦苇最美的描写。
那一年,好友相约一大早去河滩芦苇写生。清晨的薄雾中,她一袭红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所谓美人美景,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