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周前,我开始担任《生活家》专题审稿副编,负责晚上8点-10点这个时间段的稿件审核。
这2个小时内收到的投稿请求,基本在100篇左右,最少的时候也有40~50篇,而多的时候可能达到200篇。但是通过的稿件最多的时候才有20篇左右。
拒稿太多,是时候做点什么来改变一下了。
作为编辑,减少拒稿的突破口之一是提升自己的审稿技能和经验;作为作者,减少拒稿的突破口应该是了解《生活家》专题的收稿标准,以及拒稿说明。
收稿标准在《生活家》专题主页上有简单的描述,专题主编和简书极品宝贝也写了文章对收高标准进行了说明。在此,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写了这一份拒稿说明。
刚开始审稿,在过稿标准的把握上没有经验,所以采取比较笨的“排除法”。不符合专题收稿原则(收稿原则详见《生活家》专题主页)的,直接予以拒稿:
1)纯粹的生活感悟不收,比如《难忘的一天》《2018-01-31》,对某个事件的看法.....
2)诗歌散文不收。
3)图片有水印的不收。
4)文中有外部链接的不收。
5)文中有个人微信号联系方式之类的不收。
6)非原创不收。值得一提的是,简书不要求首发。如果查出在别的平台有同样的文章,只要作者ID一致,可以认为是原创。要是作者ID不一致的话,按照非原创处理,予以拒稿。
7)简单的总结、计划罗列的不收,比如《我的2017》《2018计划》等等。但是总结做某事的经验,计划怎样去做好某事,突出怎样做,有参考意义的,可以收录。
8)软文广告不收。
9)密集投稿的,如果稿件可以收录,则给予警告;如果稿件不适合《生活家》专题,且警告后依然密集投送无关稿件的,列入黑名单,来稿全拒。
对于那些看似没有“犯规”的文章,我就需要斟酌斟酌了,拿不定主意的,就咨询前辈编辑来定夺。
“每个人都是生活家......收录所有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技能和经验”
我的理解是:技能和经验,不是记录经过,不是展示经历,不是描述体验,不是兜售观点,不是炫技,不是“秀”,而是“授”。咱的文章,要让人看了之后有所得,技能和经验值能够得到增加,或者感到了可以操作的生活趣味。
来简书之前,奉行“外事不决问百度,内事不决问媳妇,实在不行就看书”。但是收集整理一些信息,摘抄一些书中“金句”,对自己肯定是能增加技能和经验值的,但是对简书的读者来说,却是未必。有一些文章看起来干货满满,但有堆砌之感,看不出作者自己的“技能和经验”,读起来像是百度百科,我想,这样的文章应该是不适合《生活家》专题的。
还有一些文章,本身是非常好的故事,发人深省,读有所得。但这个“得”多半是生活感悟或者教训。也有一些是流水账题材的,作者自己写出来可能起到梳理思路的作用,但对广大的简书读者来说,却也用处不大。这两类文章,我一般会拒掉。如果觉得文章实在好的,我自己收藏起来慢慢欣赏,这个也算是简书编辑的福利之一吧。
最让我迷惑的是“干货鸡汤文”。“故事A+总结1+故事B+观点2+故事C+技能3”.....文章内容倒也符合专题收录范围,文中也有技能和经验干货,但是品起来满满的都是套路的味道,虽然感觉作者说得真对,但是可操作性不高或者操作方式不明确。这样的鸡汤文我大多会拒掉,如果遇到特别好的、逼格特别高的鸡汤文,我会收录,反正还有终审官把关呢。如果不该收录,终审官会把这个文章移出专题的。
“内容单薄,可读性差,逼格太低”也是拒稿原因,但这个尺度较难把握。比如分享做美食的经验,精致地泡个方便面或者煮个挂面,一二三四五列个步骤,完了来个效果图,最后还附上感慨或者作者美照。比如育儿题材的,90%也得是经过,10%写点感悟或者心得,感觉倾诉的篇幅比传承多。就算挑不出拒稿信模板中列出的那些毛病,我还是会拒掉。这样的情况下,常常会收到作者的简信质疑,我会稍作解释,但一般不好意思说得那么直白。理解了的,回个“谢谢”;坚持自己观点的,我请他联系主编大人进行申诉。
也有一些被拒稿的作者,发简信抱怨说,为什么专题内也会有一些应该拒稿却被收录的稿件?我一般会解释说“是咱们编辑手误点错了,欢迎举报。”(其实我也不太清楚专题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稿件,但是咱背个锅会让人家心里舒服点,哈哈哈~)
总结一下,从一个作者的角度,具备了以下条件,我才会给《生活家》投稿,:
1)真诚地觉得有技能或者经验值得分享给大家,咱也愿意分享。
2)掌握了分享的技巧,让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咱的文章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和技能。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好的《生活家》文章应该是这样的:
1)文章标题能够吸引我点开看正文,而且文能对题。
2)读完文章,感觉自己一直欠缺的方面有了完善的方向和路线,这样做我可能会做的更好......或者看到了另一种方式,自己或许也可以试一下........
关于《生活家》专题的官方收稿说明,请参阅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