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有茨,不可襄也。
中冓之言,不可详也。
所可详也,言之长也。墙有茨,不可束也。
中冓之言,不可读也。
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注释:
1.茨(cí):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
2.扫:扫除。
3.中冓(gòu):内室,宫中龌龊之事。
4.道:说。
5.所:若。
6.襄:除去,扫除。
7.详:借作“扬”,传扬。
8.束:捆走。这里是打扫干净的意思。
9.读:宣扬。
译文: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扫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说出口。如果真要说出来,那话就难听死啦。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除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详细说。如果真要说详细,那话说来可长啦。
墙上长满了蒺藜,没有办法打捆走。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不能对人说。如果真的传开来,简直就是羞辱啊。
《毛诗序》谓“《墙有茨》,卫人刺其上,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
在《邶风·新台》中介绍到,卫宣公抢走儿媳妇宣姜,《邶风·二子乘舟》中介绍到公子伋和公子寿被害;而卫宣公死后,卫惠公公子朔即位,齐国强令宣姜改嫁卫宣公庶长子公子顽,以维持两国关系,《墙有茨》所说的就是这件事。
茨,蒺藜,又名爬墙草,非常不容易清理,影响墙体的美观。用“茨”来比喻卫宣姜的这件事给卫国的宫廷甚至整个卫国都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不可扫也”、“不可襄也”、“不可束也”都是说“茨”不容易清理;“不可道也”、“不可详也”、“不可读也”是指不可以对外乱讲、乱说、胡乱宣扬,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层次、范围逐渐扩大,就好像一个老农和你面对面说话一样,开始是小声讲故事,故事讲完了特意交代几句不可同别人讲的话。
其实卫宣姜的事情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了,但人们谈起的时候,还是用这样“不能说的秘密”的形式,也能反映出卫国百姓对这件败坏人伦的宫廷丑闻的态度,由“言之丑也”,到“言之长也”,到“言之辱也”,也就是从认为它丢脸,到气愤,到认为它是卫国的耻辱,祸及整个国家的形象。
整首诗用了十二个“也”字,读起来很有韵律感,同时“也”字作为一个感叹词,又让人感觉到真实的场景就摆在眼前,仿佛能够听到卫国百姓无可奈何的叹气声。
不过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那就太天真了。宣姜和公子顽的五个子女中,除了有一位“齐子”所知不多,有两位国母:宋桓夫人、许穆夫人,其中许穆夫人是我国真实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又有两位国君:卫戴公、卫文公,其中卫文公可谓中兴之主,复国后的卫国甚至再次登临强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