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涛华国凡著,《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读书笔记52
第五章 黑箱认识论
5.5 模型逼近客观真理的速度
2、增加“实践—理论—实践”这一循环的速度
那么为什么说反馈调节速度小于客体变化速度就会发生认识过程中的振荡现象,造成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呢?我们来举一个经济学方面的例子。在计划经济中,计划部门是通过生产部门、商业部门的报表来制定生产计划的。但由于统计机构与计划机构的效率所限,作出计划的速度往往跟不上市场上需求变化的速度,这就会出现经济行为的振荡现象。例如某个阶段市场上短缺电风扇,由于市场短缺反映到生产计划系统,再由计划系统搞综合平衡,常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结果生产部门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这种短缺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等到生产部门大量增产转产电风扇时,市场的需求可能变了,电风扇已不需要那么多,造成积压现象。这一信息又不能及时由商业部门传递到生产部门,致使积压越来越多。等积压的信息再转化为生产部门的调节措施,市场可能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样,尽管人们的计划是从实践中来,并且回到实践中去的,但由于认识和控制的反馈速度太慢,反应迟钝,总是落后于客观实际的变化,就往往由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不能与实际很好地符合。
对于现代科学的某些研究和大工业生产,认识客体的变化速度在不断加快。计算机的出现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带来了新的革命,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计算机有极快的运算能力。计算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建立起客体的模型,并且不断地把从模型推出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加以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有迅速修改模型。所以运用计算机可以准确地认识自然界那些迅速变化而变化过程相当复杂的事物。例如天气预报。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风云之所以不可测,常常是因为气象学家从获得观察数据、建立模型到做出预报,并根据预报和事实符合程度修改模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预报作出之前,天气情况可能早就变了。认识速度跟不上天气变化速度,是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不准确的重要原因。1910年理查德森通过大量计算对伦敦天气作了六小时预报,但结果与预报严重不符。事后他总结时认为,并不是计算方法有问题,而是运算速度太慢。100年后,由于大型计算机的出现,预报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作出,天气预报准确程度大大提高。
增加“实践—理论—实践”这一循环的速度,可以大大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很多时候,即使认识对象比较稳定,变化速度不快,反馈逼近速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复杂的认识对象。因为一个认识过程拖得越久,在实践过程中碰到的干扰也就越大。摩尔根之所以能发现染色体是基因的携带者,和他注意“实践—理论—实践”的速度分不开的。我们知道,利用生物杂交繁殖来研究遗传规律时,“实践—理论—实践”的速度直接和生物的繁殖周期长短有关。孟德尔用豌豆做实验,他至少要一年后才能观察到杂交的结果。摩尔根为了提高实践的效率,曾经试过多种生物。他要寻找一种繁殖周期短,在实验室便于控制和观察的生物。他试过白鼠、老鼠、鸽子甚至蚜虫,最后才找到果蝇。果蝇生命周期只有十天,一年中可以传三十代,而且性状便于观察,干扰少。这样,摩尔根大大提高了“实践—理论—实践”的速度,开创了遗传学研究的新纪元。20世纪三十年代,遗传学家比德尔和塔图姆曾学习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最初他的结果没有超出摩尔根。后来,他改用红色面包霉做实验。红色面包霉生命周期更短,“实践—理论—实践”的速度又一次大大加快,并且取得了新的可观察量和可控制量,他终于发现了基因和酶之间的联系,使遗传学有了生物化学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