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的暗战结果,给历史的走向定下了基调。项羽在时机最好的时刻放弃诛杀刘邦,同时以不明原因说出了左司马曹无伤的名字,大大伤害了刘邦军中亲项势力的感情,可以说完全没有在这次宴会中获得任何好处。主导这场宴席的关键人物很多,而最初的一个,就是向张良密告项羽将突袭刘邦,并在两家势力间居中联络,由此触发“鸿门宴”事件的项伯。
项伯是楚国大将项燕之子,项羽最小的叔父。项羽统兵后,项伯被任命为令尹之次的左尹,名义上成为主掌楚国军政的二把手,是项羽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汉朝建立后,项伯被刘邦封为射阳侯,司马迁在《汉功臣侯表》中解释他封侯原因时说:“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缠”是项伯的名,“伯”是他的字,项伯因为在鸿门宴上解救刘邦,并以左尹的身份在之后楚汉相争的战场上对汉“尝有功”,所以裂土封侯,其中的曲折,真是耐人寻味,值得推敲。
项伯肯冒险前来告诉危机的原因,据张良自己的原话是:“项伯杀人,臣活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根据《留侯世家》里的描述,“项伯常杀人,从良匿”,一般理解,是当时项伯杀人闯祸后走投无路,张良的出面庇护使他免于一死,所以才有十年后的报恩之举。但仔细想想,其中有没有问题呢?有。按照元芳的话说,“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张良庇护项伯,地点是在下邳,也就是今天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的古邳镇。徐州这个地方,在那个时代叫彭城,得益于项羽曾经说过的一句很经典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彭城曾经也有过一段短暂的都城历史。项羽其实是下相(今天的宿迁市)人,但彭城虽然不是项羽的老家,从地图上我们却可以看到,徐州和下相紧邻,项羽定都徐州,也算是完成了衣锦还乡的心愿。那么,矛盾点就此出现了,项家的重要人物项伯在项氏一族的势力范围,项羽口中的“故乡”下邳杀了人,居然会去找一个落魄于此的外人请求庇护,这难道不奇怪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有啥奇怪的,秦法苛刻,也许朝廷当年的追索的确有能力让项伯狼狈不堪,但这里有两点讲不通:其一,张良当时的处境不允许,原因之后再说;其二,楚地的反秦势力向来嚣张,这么多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言不是白喊的,再加上项氏一族在楚国几百年里积累起的人望,自保之力不会没有。《项羽本纪》里就有好几个经典的例子——“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靳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项梁犯罪乃至杀人,官府都奈何不了他,甚至还有实权人物帮助开脱;可轮到项伯杀人,项家却保护不能,沦落到需要求助外人的地步,要是被元芳听到,他可能又要大喊“此事必有蹊跷”了。
而张良,他出现在下邳的原因,是之前在博浪沙刺秦失败,“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项伯只是杀人,而张良则是弑君未遂,正被天下大索,这时候正应该力求低调,怎么还会当出头鸟去庇护一个素不相识的项伯?就算是庇护,也应该反过来,由下邳的地头蛇以及反秦统一战线的同仁项家庇护张良。
所以我认为,张良庇护项伯,引发十年后项伯报恩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但是这两件事之间必须要有一个理由,否则不能解释大战前夜项伯巴巴跑去解救张良的举动。通过对《史记》文献的神脑补,我想我大概已经知道了答案,先卖个关子,放在后几篇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