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在电脑前敲字的此刻感受吧,这是因为联系到了刚看完的一部电影——根据杰克·凯鲁亚克同名小说改编的《在路上》。美国西部土地的广袤在这部影片中展示了出来,主角Sal Paradise徒步旅行的镜头则展现了气候的多变,我最喜欢里面雾蒙蒙的天气,那是秋冬季节的时候,沿着公路一侧或者行走在荒野上,身上的背包也许会显得有些沉重,但沿途所见的多样风景,包括秋收季节滚圆的草垛、大雨滂沱的时候从车窗观看外面、搭顺风车时与后车厢上的陌生人胡侃一番等等,却能让人真正感受到旅途之上的丰富可能性。
Sal Paradise从东部纽约旅行至西部的Denver和San Francisco时,起初并不是出于自己设定的旅行计划,而是有两位朋友在Denver等着他,他们要他去丹佛市来一场老朋友之间的会合——这让我想到,所谓“在路上”的状态并不全是毫无目的和计划性地出门闯荡,行进在路上,如果想要获得更舒适惬意的感受,有个朋友在目的地等着你或许才能催生理想的旅途观感。在陌生的目的地至少有一个自己熟悉的人,那么能减去不少旅途上的不确定因素,也能让心思更沉稳地放在对旅途经历的全面感受上,不但视觉听觉触觉都能充分舒展,心境的放松还能带来不期然的美好体悟。
这是从这部影片中对“在路上”的再认识,我以前没看过原著,或许电影剧本已经将原意改编得面目全非也未可知。
影片观感与徒步旅行,这两者正好与我要说的思维实验有一些关联,主观感受与真实经历,二者并不必然呈割裂对立的状态,很多时候可以在人身上同时并立。人在一段时间里可以是静止的,可头脑中的想法却能在瞬间实现对地理式感知的超越,但是这种想象或曰主观臆想的真实准确程度却不可保证,正如在加诸许多概念的时候一样,思维的自由在行走和静止两种状态下所体现出的实质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对Sal来说,那些独立的旅途片段、异域风情、惊险刺激都是构思一部小说的素材,在此基础上的个人感受和联想发挥才成为小说中更为触动人的语言,后者的思维层次才是自由意志和思想充分活跃的区间。
近来,我的个人感受也越来越见出思维实验的丰富性,这是一块时间充足的、值得开发的思维领地。乘公交、等地铁、排队购物时,都会有一小段时间拿来放空自己,并做一次思维实验的尝试。触发点可以选择眼前的一件事物或头脑中闪过的一个念头,当然也可以是之前尚未思考完整的内容,最好是一个特定的主题或关键词,这样就能沿着事物本身具备的脉络延伸下去,之后达到的思维层面可大可小。我的感受是,选取较宽泛的概念词,然后联系具体的现实事物生发下去,慢慢快要接近宏观的概念时,再折返回来从其他角度重新调整思路的走向,这样可以促使自己挖掘出一些本来比较隐蔽的思维方向,对一个事物的诸多要素也能充分涉及,至少不易遗漏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