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有个朋友说我让她想起了《北京青年》的何东。我当时不知道她说的是谁,后来回去写东西,半天没写出来像样的,就清空了文档中的宋体五号字,找来那部电视剧看了一会。
近几年老听人说《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这样的国产电视剧很值得一看,我没有追电视剧的习惯,但我想搞清楚别人所说的究竟指什么。坦白说,《北京青年》这个剧,看前面几集倒还是能看出点意思,能反映一些问题,可是后来就觉得味儿不对,也没看完就不看了。结论是这个电视剧要是只拍到何东离家出走去烟台之前就结束,那么还算不错的,只是去烟台之后,那就纯粹是在瞎胡闹了,有过体会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认为编剧在何东出走之前对剧本还是有点野心的,而且这前一段有生活的体会在里面,后面开始,编剧的社会经验就明显不足以支撑了。
不能说自己对这方面的品位有多高,但是看一些太假的东西,确实感到无聊,不过对编剧不能太强求,他们不是作家,作家和普通文艺工作者的区别在于是否真打算拿自己写的东西当饭吃,另外,更本质的一点是,文字是否把他们的生活给毁了。
不过我喜欢里面的“重走一回青春”的提法,有人说,以前只听人说中国老龄化比较严重,没想到老龄化已经蔓延到了根本不老的八零后身上。何东等人,三十都没有到,青春根本没有过完,就开始提“重走”,这让人觉得是有点强塞思想内容的嫌疑了。
都说人生该有场所谓说走就走的旅行,是这么一回事。但是事后还是要回去的。就像三月里的那些风筝,总有一根线牵连,旅行的最终意义或许就是知道自己还有个地方能回去。否则那都叫漂泊。
何东这场旅程,假如说是他个人行为,那也说的过去,公务员的日子过得确实很闷,但那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当初的选择。他要是请一个月假去旅游,那合情合理,但这戏就没法演,剧情也没法扩展,于是就选择激烈的,干脆辞职了,原以为他就是说走就走,想不到忽然来一句有十五万的底子,这句话一出来,剧情都变味了。至于后面的几个兄弟,其实就是被撺掇,无头无脑的跟着瞎起哄。
看前面几集,真觉得人生就是一个被人下套的过程,下一个套,就钻一个套,而别人也是一样,被另外的人下了套,生活说到底就是个圈套,就像《骇客帝国》中描绘的那一切。不过你自己醒来就好了,别叫别人一起醒来。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勇气离开那些自己明知的圈套的,也不是离开了圈套就会快乐的。这是“生活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