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断古 要重写了 以下内容我自己写的
    今天读完孟尝君列传看完古文又看完翻译,文章还是理解到了,我对孟尝君这个人感悟还是有很多的。本来他的父亲是不想养活他但是他的母亲还是偷偷的养活了他。他的一生分为这几个阶段:早年经历,好客养士,结怨秦国,拜为齐相,合纵攻秦,逼走吕礼,去世。
    孟尝君喜欢养士,不论什么人他都以相同的待遇对待,不恤智愚,不择臧否,这违背了养士的初衷,因此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史学家司马光等人对孟尝君的评价并不高。但是他养的这些食客却救过他的命,他的一个食客一个会学鸡叫,让守城将士误以为天亮,在他逃命时帮助了他逃脱。还有他被秦王扣留时,他的一个食客伪装成狗,偷偷潜入宫中偷走了秦王的白狐裘,再把它献给秦王的宠妾,宠妾说了几句好话,秦王便释放了他。这些食客虽然都是低卑之人,有一技之长,但是在孟尝君有难时救了他,可见他养的食客也不是白养的。他对食客非常好,这令我佩服,为了食客他几乎倾尽所有。孟尝君善待食客可以看出他的宽容,胸怀宽阔,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孟尝君也是一个爱国的人,忠心耿耿。曾被奸人诽谤诬陷,而齐王也是个昏君,想要罢其官职,忠臣个个辞官归乡,孟尝君见自己使得朝中大乱,便弃官回乡。
    我很佩服孟尝君,他宽容大度,礼贤下士,忠心耿耿,但是他还是有些缺点的,目光短浅,没有深远的考虑,为了养士他花掉所有,这我不知道算不算缺点。他的一生有高潮也有低估,我认为是他的食客造就了他传奇的一生,因此我是对他不论臧否养士是不否认的。
    通过阅读了孟尝君列传,我悟出了很多道理,我们要认认真真学习,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报效祖国。人要守信义,对别人以尽可能好的态度。要有宽容的态度,胸怀要宽,别人误解你时,冷静一些,慢慢解释。
    38席潇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断古 啊啊啊被发现了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大家一定知道齐国的孟尝君吧,今天我读了《孟尝君列传》,体会到了孟尝君对国家的忠心。他足智多谋,待人和气,礼贤下士,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谦让,他虽然出身低贱,门第低下,但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孟尝君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怕他成不了才,便叫妻子不要养活他,但是他的妻子偷偷养活了他。孟尝君从小就苦读兵书,一有空就学习,十二岁时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起兵书来滔滔不绝。这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才开始器重他,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各国使者。孟尝君对卫国使者说了降齐国和联盟的好处,卫王立刻降了齐国,从此孟尝君的名声也传扬各国。晋楚两国请孟尝君为太子,孟尝君急忙推辞,说自己不能背叛国家,做出不忠义的事。齐威王同大臣苏代前来迎孟尝君,封他为丞相。在后来的日子里,孟尝君又利用秦与韩、曹、楚三方的怨恨,派人乘机出兵,夺取了三郡,受到了齐王的信任。奸臣吕计心怀嫉妒,诬陷孟尝君反叛齐国,当时的齐闵王是个昏君,他听信谗言,便准备对孟尝君削职,许多人暗暗唾骂齐闵王昏庸,朝廷的忠臣个个辞官回乡。孟尝君见因为自己使得朝廷大乱,便弃官回乡。

      从孟尝君的身上我体会到了我们要勤学苦练、奋发图强地学习,用功读书,为国家奉献自己知识的力量,长大好好报效祖国。要热爱自己的国家,面对极大的诱惑时,也不能做出对国家有伤害的事情,不能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当别人误解你时,你要冷静,不能冲动,要心平气和地对别人说出自己并没有做这件事情,耐心地解释。要以大局为重,宁可舍弃自己利益。不能因为别人的对自己的偏见从而放弃,要勇敢的面对困难。 38席潇

  • 孟尝三千门客
    35班 崔永康
    孟尝君是齐国人,他从小就有反叛精神,可这样一个小时了了的人,却在长大后因为赵国人的讥讽,而灭了一个县的人。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说到他为什么要养那三千门客了。我认为他实质上是为了“名”。
    第一,有人说他是为了国家的昌盛,可能这是对的,因为孟尝君在最初的时候也劝过他父亲“今君又尚厚积馀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他父亲也听了,从此以后就以父子之礼对待他。可这能说明他是为了爱国就养门客吗?那不一定,因为在后面“魏昭王以为相,西合於秦、赵,与燕共伐破齐。”他就为了自保而去灭了齐国,如果他真的爱国,他就应该学习屈原而跳江自尽来表忠贞。
    第二,孟尝君大范围招揽门客,只要是有能力者,皆可任之。文中就有这么两个人:“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而正是因为这些人使孟尝君逃过一劫又一劫,可也正是因为这些人,使薛地遭受了巨大的灾害。
    所以,孟尝君为什么要养这么多门客呢?随着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腐败与衰落,天下大乱,诸侯兼并,世袭了许多代的贵族们突然开始面临灭族的危险。如何在这个乱世保存家园并壮大自己是每个诸侯国君和贵族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个时候,靠自己家族的富贵是指望不上的,家里的贵族经历了无数代的养尊处优,早已失去了救国救己的能力,要想正兴国家,只能靠贵族以外的力量,那就是无数的才子文人。那如何去寻找才子文人又是一个大问题,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把所有有本事的人聚集在一起,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再去用他们。所以他为了自己能在乱世中活下去,为了自己的那一点虚荣心,就不顾门客的优劣,大范围招揽门客,最终使薛地遭殃,但他自己却寿终正寝.
    总的来说我觉得孟尝君是一个聪明,但没有远见的人。
    附:(对于孟尝君在赵国灭了一个县的人,我觉得并不是他心胸狭隘,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如果这件事情传出去后,按照古人以貌取人的观点,天下来投靠他的门客势必会减少。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名”,他不得不杀了全县的人)

  • 38班李堃钰
    战国四君子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信陵君魏无忌。
    知乎上有人这样评价他“信陵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耳,清高绝世,才气纵横,风姿千年仅见。其言其事,钓客虽千载之后读之,仍为之心潮澎湃,倾心仰慕,以晚生竟未能一睹公子姿容为憾。”而这也正是我对他的仰慕。
    若放到现代社会来看,孟尝君一定是个很有品味的大叔,他收藏丰富却又稍有些偏狭,而信陵君则是可以与乞丐浊酒共饮而又血气方刚,从偶像剧中走出来的阔气少爷。
    他尊重人才,礼贤下士,在赵国时不在乎赵胜的嘲讽,仍旧去拜访赵胜口中的酒鬼赌徒,最终赢得满门才子,连赵胜自己的门客也跳槽去了信陵君的门下。无论是用人识人还是讲究政治远见,赵胜都无法脱离自己出身的世俗框架,总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等着贤才们自己投入怀抱,而信陵君却是出于贵族而不拘于贵族公子,既能礼贤下士也不乏翩翩公子的风度。
    魏公子目光深远,偷符杀将力解赵国之围,此举虽脱离不了道义,但我认为他更是为了国家,唇亡齿寒之理信陵君怎会不懂?秦若灭赵,魏国之覆亡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了。所以他宁愿自己背上叛国的骂名,以罪臣自居,为叛离祖国而抱憾。在那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未咏出,国家概念仍比较淡薄的年代,信陵君的举动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不仅如此,他还可以率五国之兵“破秦军、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在战场冲锋陷阵,彰显军事才能。
    是谁让高祖每过大梁而思念?又是谁被史太公独称为公子?大梁信陵君魏无忌尔。

  • 孟尝君足智多谋,见识高,他能够打动秦、楚、粱、齐的国君希望委任他做相国,而五国能够把大权交给他三千策士并追随其左右,足以见得他确实是有才华的。文中说道“孟尝君舍业厚遇之,已故倾天下之士”,他广纳贤才,懂得用人待人之道。他放低自己身位,不惜花费产业,而厚养宾客,则贤能之士皆倾于己。他有一次在招待宾客时,有一人挡住了火光,客人便生气,认为饭的质量不相等,孟尝君亲自端着自己的饭菜和他相比,以说服众人。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同时,他也知错能改。冯援最初默默无闻,加之行事怪癖,因此并没有受到孟尝君的重用。但当冯谖崭露头角时,孟尝君心中十分愧疚,自责说:“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于是请来冯谖,当面道歉。在真正认识到冯谖的远见卓识后,更是言听计从,积极配合,一点儿也不摆官架子,充分表现了他虚怀若谷的风度。
    但他也是个气度很小的人。孟尝君经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他的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个瘦小的男人罢了。”孟尝君听了这些揶揄他的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虽说此言夸大,不足信,但这这也可以看出他的气度之小,自傲的特点。
    -----38(宁重翼)

  • 大家一定知道齐国的孟尝君吧,今天我读了《孟尝君列传》,体会到了孟尝君对国家的忠心。他足智多谋,待人和气,礼贤下士,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谦让,他虽然出身低贱,门第低下,但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孟尝君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怕他成不了才,便叫妻子不要养活他,但是他的妻子偷偷养活了他。孟尝君从小就苦读兵书,一有空就学习,十二岁时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起兵书来滔滔不绝。这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才开始器重他,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各国使者。孟尝君对卫国使者说了降齐国和联盟的好处,卫王立刻降了齐国,从此孟尝君的名声也传扬各国。晋楚两国请孟尝君为太子,孟尝君急忙推辞,说自己不能背叛国家,做出不忠义的事。齐威王同大臣苏代前来迎孟尝君,封他为丞相。在后来的日子里,孟尝君又利用秦与韩、曹、楚三方的怨恨,派人乘机出兵,夺取了三郡,受到了齐王的信任。奸臣吕计心怀嫉妒,诬陷孟尝君反叛齐国,当时的齐闵王是个昏君,他听信谗言,便准备对孟尝君削职,许多人暗暗唾骂齐闵王昏庸,朝廷的忠臣个个辞官回乡。孟尝君见因为自己使得朝廷大乱,便弃官回乡。

      从孟尝君的身上我体会到了我们要勤学苦练、奋发图强地学习,用功读书,为国家奉献自己知识的力量,长大好好报效祖国。要热爱自己的国家,面对极大的诱惑时,也不能做出对国家有伤害的事情,不能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当别人误解你时,你要冷静,不能冲动,要心平气和地对别人说出自己并没有做这件事情,耐心地解释。要以大局为重,宁可舍弃自己利益。不能因为别人的对自己的偏见从而放弃,要勇敢的面对困难。 38席潇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儒家思想是忠于君主的,老子道家又是顺其自然,现在有人发出这样的问题:屈原问什么不去周游列国来寻找能重用自己的国君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屈原是应该周游列国的。 首先,忠也是要忠与贤君,对于那些听信馋人言的君主我是认为不必要忠于他的,《出师表》中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对于这样的君主何必忠于他呢?老子讲究顺其自然,既然国君不重用自己,何必愚忠纠缠,与其抱石投江而死不如去周游列国去找贤君来施展自己的抱负才华。或许后世还会有所改变。 屈原这样的一个伟人,从《离骚》中可以看出他的怨恨有多深,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可以施展,真的令人惋惜。如果屈原去周游列国,遇上一个贤君,相信他所在的国家必将繁荣昌盛,称雄可惜却抱石投江而死。 怀才不遇空悲切,屈原一生可谓悲。 席潇 2017.13班

    《屈贾》:儒与道的碰撞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道家的选择。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就是一场儒与道的价值碰撞。你如何看待这种碰撞? 要求: 一、采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