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班 戚壬之
读完司马迁的史记,我对战国时期的四大君子: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四人中,我最欣赏信陵君,其次孟尝君,再次平原君,末位则是春申君。四个人在当时各成一家,以招揽天下士人为己任,实属战国时期的一代佳话。
孟尝君是我最为熟悉的,他有着鸡鸣狗盗等令人啼笑皆非的门人,在四君子中名气最盛,但在我心中,他并不是最出色的那个,尽管最后他也算得了善果。孟尝君的能力很强,如果他生在一个太平盛世,或许他会成为卫青、魏征之辈,但即使是在乱世之中,他也凭借自身的能力周旋于列强国之中,做一小国诸侯,这点我对他实属佩服。但是他的才能终究是花在了眼前之事上,导致自己死后,薛城被齐魏所灭,最终绝嗣无后。司马迁在《史记》最后写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从前文角度看,是不怎么看得出司马迁对孟尝君的褒贬的,但从后文中“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我读出虽然孟尝君格局不够大,未能远虑,但司马迁对他的评价还是非常中肯的。想起以前看过一篇王安石写的古文,在文章中说,孟尝君所收门客尽是鸡鸣狗盗之徒,属下乘之人,不能算得上是高雅之士。但我觉得这是在说风凉话,毕竟门客三千,素质不同是难免的,列如被尊为圣人的孔孟之辈,也不能保证自己完完全全使每个弟子都品德高雅、道德修养高。就像颜回和子路,这是处于两个极端的存在,而孔子也并没有打算用同一种方式来教导来管束他们。况且孟尝君为人豪爽,对这些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其实就在当时来看,如果孟尝君不是有才皆取,无论高下之分,没有能鸡鸣狗盗的门客,他就不可能从秦国逃脱。现在网上很多喷子评论历史人物的得失或评价一个热点问题时,总是把自己拔高到一个很高的道德高度或其他角度后,再来对他人作评价,但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是绝对不对的,因为在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会事后诸葛亮,或许做一个吃瓜群众会使人愉悦,但如果我们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换位思考一下,可能我们就会有另一种结论。就如孟尝君一样,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可能是受了王安石的影响,但在我看来,由于王安石是千古大家,以致于他们可能没有想过,王安石的这种评价可能根本站不住脚。反正如今,我是不支持王安石的。
平原君赵胜在对门客这方面,我觉得是做的最好的。虽然在“美人笑门客”这件事上,他开始的态度有些不尽人意,但知道原因后的“斩笑躄者美人头而致天下士”的气概,则显出他一代大才的风范,由此网上有人评价他重义、重贤、重德、重礼,是四君子中的典范。他对门客的意见也悉心采纳,所以才有李同、毛遂这些士人流传千古的名事,以及成就他天下美名的退秦盟楚。从后人来纵观他的事迹,很多人说他所奉行的是中庸之道,这点我是认同的,但我的角度来读他,我为他有些惋惜,因为他可能有些生不逢时,在战国这个时代,在对列国局势的认知上,他无法与孟尝君相比,并且他也和孟尝君犯了一样的错误,未能远虑,就像司马迁对他的评论中所写的一样:“然未睹大体。”所以在难以辅佐将要倾颓的国家时,当然也无法抗衡强秦,最终也因贪取土地而引起长平之祸,导致赵国从此无再战之力。但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和他子孙的待遇,无疑是四公子之中最好的一个,看来气运也是一个人人生的关键。
![240](https://cdn2.jianshu.io/assets/default_avatar/3-9a2bcc21a5d89e21dafc73b39dc5f582.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mageView2/1/w/240/h/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