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38班 戚壬之
    读完司马迁的史记,我对战国时期的四大君子: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四人中,我最欣赏信陵君,其次孟尝君,再次平原君,末位则是春申君。四个人在当时各成一家,以招揽天下士人为己任,实属战国时期的一代佳话。
    孟尝君是我最为熟悉的,他有着鸡鸣狗盗等令人啼笑皆非的门人,在四君子中名气最盛,但在我心中,他并不是最出色的那个,尽管最后他也算得了善果。孟尝君的能力很强,如果他生在一个太平盛世,或许他会成为卫青、魏征之辈,但即使是在乱世之中,他也凭借自身的能力周旋于列强国之中,做一小国诸侯,这点我对他实属佩服。但是他的才能终究是花在了眼前之事上,导致自己死后,薛城被齐魏所灭,最终绝嗣无后。司马迁在《史记》最后写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从前文角度看,是不怎么看得出司马迁对孟尝君的褒贬的,但从后文中“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我读出虽然孟尝君格局不够大,未能远虑,但司马迁对他的评价还是非常中肯的。想起以前看过一篇王安石写的古文,在文章中说,孟尝君所收门客尽是鸡鸣狗盗之徒,属下乘之人,不能算得上是高雅之士。但我觉得这是在说风凉话,毕竟门客三千,素质不同是难免的,列如被尊为圣人的孔孟之辈,也不能保证自己完完全全使每个弟子都品德高雅、道德修养高。就像颜回和子路,这是处于两个极端的存在,而孔子也并没有打算用同一种方式来教导来管束他们。况且孟尝君为人豪爽,对这些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其实就在当时来看,如果孟尝君不是有才皆取,无论高下之分,没有能鸡鸣狗盗的门客,他就不可能从秦国逃脱。现在网上很多喷子评论历史人物的得失或评价一个热点问题时,总是把自己拔高到一个很高的道德高度或其他角度后,再来对他人作评价,但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是绝对不对的,因为在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会事后诸葛亮,或许做一个吃瓜群众会使人愉悦,但如果我们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换位思考一下,可能我们就会有另一种结论。就如孟尝君一样,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可能是受了王安石的影响,但在我看来,由于王安石是千古大家,以致于他们可能没有想过,王安石的这种评价可能根本站不住脚。反正如今,我是不支持王安石的。
    平原君赵胜在对门客这方面,我觉得是做的最好的。虽然在“美人笑门客”这件事上,他开始的态度有些不尽人意,但知道原因后的“斩笑躄者美人头而致天下士”的气概,则显出他一代大才的风范,由此网上有人评价他重义、重贤、重德、重礼,是四君子中的典范。他对门客的意见也悉心采纳,所以才有李同、毛遂这些士人流传千古的名事,以及成就他天下美名的退秦盟楚。从后人来纵观他的事迹,很多人说他所奉行的是中庸之道,这点我是认同的,但我的角度来读他,我为他有些惋惜,因为他可能有些生不逢时,在战国这个时代,在对列国局势的认知上,他无法与孟尝君相比,并且他也和孟尝君犯了一样的错误,未能远虑,就像司马迁对他的评论中所写的一样:“然未睹大体。”所以在难以辅佐将要倾颓的国家时,当然也无法抗衡强秦,最终也因贪取土地而引起长平之祸,导致赵国从此无再战之力。但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和他子孙的待遇,无疑是四公子之中最好的一个,看来气运也是一个人人生的关键。

  • 当读完《史记》中的四公子后,感触良多,但好像很难有一些独特的见解。。。
    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首,无论是各方面才能还是人格都很好。甚至因义气窃符救赵,但又对国家忠心耿耿。他礼贤下士,能放下身段与贤士游,纵使为人耻笑。但无论之前的功绩有多大,最后还是落得了一个被君王怀疑的后果

  • 信陵君个人认为是四公子里最强的,完全高其他三人一大档。此人道德高尚,对国家、国君忠心耿耿(为了对得起国家窃符救赵,为了对得起国君客死异乡);战略眼光好,关键时候不是像魏国国君那样畏首畏尾,而是知道赵魏唇亡齿寒;军事能力强,关键时候击败强秦;头脑冷静,办事胆大心细;知人善任,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能力道德双丰收,政治军事都在行,但同时也是个悲剧的人,后半生颠沛流离,始终未能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
    对魏无忌:战国年代魏国出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魏无忌招揽门客,礼贤下士,曾救赵国和魏国于危难之间。为人机智,历史评价“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关于魏无忌的评价,大家熟知的就是礼贤下士,窃符救赵和破秦救魏。
      魏无忌为了改变魏国走向衰落的命运,效仿孟尝君和平原君辅理政治的方法,广招门客,礼贤下士,很多门客都归附在他麾下。在巅峰时期,归附的贤士有三千多名。魏无忌有了这些贤士,尽知各诸侯国事。魏无忌的威望远传在外,各诸侯国也忌惮他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举兵攻打魏国。
      前260年,赵国与秦国交战,赵国大败处于危难之际。魏无忌的姐姐向魏国请求救援,魏王答应了,但只是观望而不动兵。平原君知此,三番两次派遣使臣来向魏无忌告急。魏无忌心有惭愧,就采用了侯赢的计策盗窃兵符,最终打败秦军救下了赵国。魏无忌害怕魏王治他盗窃兵符之罪,因此在赵国呆了十年。
      秦军对魏无忌一直怀有恐惧和怀恨之心。趁魏无忌不在魏国,就举兵攻打。魏王派人去请魏无忌回来,魏无忌怕魏王恨他不敢回去。可是,国家危难于此,不可不救。经过再三考量,毅然归国。魏无忌的回归挽救了魏国。
      只可惜,晚年因魏王听信谗言不受重用,终日沉迷于酒色之中。陈毅评价其:“醇酒与妇人,公子死游戏。惜无远大图,不能自为计。”

    38秦晗

  • 魏公子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不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这是史记对魏公子和门客的描述。可以看出,魏公子与另外三者的不同。
    纵观四公子,孟尝君为己谋利不顾国家,平原君平庸无能又陷入国家危机,春申君一生判若两人。只有魏公子始终为浊世公子。既保全自身,也解除了危机。
    战国七雄中,秦国经历改革,国富民强,肆无忌惮的炫耀武力,诸国请服。但在《史记》中史公如此描写“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虽是极意之笔,但公子世无双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公子求士,士亦求公子。魏公子为希望展示自己的门客提供了舞台,令士人依附,侯生,朱亥等人纷纷来投。从门客质量上来看,魏公子无疑高出他人,他没有鸡鸣狗盗之徒,他的谋士,武士皆高超过人。而魏公子也是聪明人,善于纳谏,这才可以行走于时间而无惧。
    存赵却秦无疑是魏公子一生的巅峰,他与他的门客无不燃烧自身,在历史的夜幕下璀璨,让后人惊叹。可以说,这次行动的成功,完全是魏公子平时的行动而奠基的。而果敢的行动,也让人感叹。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是给谁说的呢?
    魏公子的晚年,对一个成大事着可以是一种折磨,最后病酒而卒,天大的讽刺!!

  • 活在战国时代
    35班胥迪
    活有两层意思吧,第一个是生存,第二个就是过的好地位高超越时间,被后人所知。
    战国四公子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我看完史记这几章后,第一印象就是那时的男人没有儿女情长,或者说没有真正的爱情。当然过去的事不能站在现在的角度分析,但可以比较解释。相比之下,现代没有儿女情长而处世也是存在的,可能是对感情心如死灰了。第一就是易懂的拿得起放得下,平原君能宠幸爱妾,也能忍心为了事业杀妾。在现代就是能做到绝情,做到狠心,这样才能成就大事;第二就是利用别人,战国四公子广纳贤士虽不能说是无情无义,但也通过一些客套利用别人的才能。这一方面可从反方面解释,春申君就是因为过分相信李园而最终身首异处,所以不免需要一些虚情假意。
    而想要提高地位,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孟尝君凭借自己的口才学识才得到父亲尊重而后继位,同时春申君的才华也拯救了楚国,这些是智商。还有的就是情商,孟尝君和信陵君广泛结交朋友不分贵贱,但他们却是有所不同的。孟尝君不分贵贱是好的坏的都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客无所择”,但只能能帮助自己活命保位。而信陵君结交朋友不分“贵贱”,是不管背景好坏地位高低,面对小吏侯嬴和朱亥能够尊敬如贤,从而最终成就大事。
    在两层活的意思中,我认为重要的还是生存吧。对于活命,更重要的应是自己的态度。“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耐是活命的最好办法,信陵君忍住侯嬴的考验,忍住除掉大将晋鄙而活于战争之中,可最终却不忍被离间抑郁而死。同时,信陵君的死与他的自负也有关,这也是他自己不能忍住内心自大而造成的后果。
    活在战国,没有办法只有害人害己。

  • 35班李欣彤写的奇奇怪怪的史记四公子列传感想
    一、 孟尝君
    对于孟尝君我最熟悉的就是不知看过多少遍的他的门客鸡鸣狗盗的故事了,然而也没觉得他有多了不起,现在读了他的列传之后,更没觉得他有多了不起。田文不平凡的父亲注定了他也不平凡。在田文长大之后,在他对父亲进行了一番批评教育之后,田文实施了那个使他名留青史的决策——招揽食客。在这一方面,他有巨大成就,然而使他成名的,并不是他自己,
    而是他的食客。不知道是否我理解有误,我所了解到的孟尝君具备的才能和品质,还比不上那位为证明他的清白而自刎的贤士。
    1、 前文中有提到田文“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那么为什么后文中又有传舍,幸舍,代舍之分?是否有些专业打脸?
    2、 前文中也提到“孟尝君怨秦”,为什么在后文田文又要给秦相写信提建议?如果只是单纯为了打倒吕礼,为什么偏偏又是叫秦国攻打齐国致使齐国丧失大片土地?是否为了自身安全而不顾国家安危?
    3、 在冯欢拜见田文的时候,只是因为冯欢说自己穷所以田文就让他归附了,这说明田文收食客是没有标准的,他本来也不知道食客的本领。但为什么他凭借两位食客鸡鸣狗盗逃出秦国之后,其他人都称赞他慧眼识珠?
    二、 平原君
    把平原君和虞卿放在一起写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平原君的笨拙了。虞卿分析事理推测情势为赵国鞠躬尽瘁,是为贤人。而平原君不斩杀耻笑跛子的爱妾,致使食客纷纷离开后他竟不知道原因,后来甚至听信冯亭的邪说,致使赵国兵败落得困境,不仅称不上贤人,大概连一般人也不如。还有在《魏公子列传》中也有写到平原君向魏国求援时的理直气壮,显得高人一等,丝毫不谦虚,更是显得笨拙。
    1、 毛遂在威逼楚王成功后对其他十九个人说了一句“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几乎是当众羞辱,难道不怕日后遭到报复?是否太过自信?
    2、 “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两者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系???
    3、 李同劝谏时说了一句“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绮縠馀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而在《孟尝君列传》中田文又说“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褐衣,仆妾馀梁肉而士不得糟糠。”司马迁是否想不到其他的词语来写被劝者的奢侈,百姓将士的惨淡?
    三、 信陵君
    魏公子大概是四位公子中最有贤能的一位了。无论是对侯赢看似欺负的试探也态度谦恭,统率晋鄙后整顿军队选拔获得民心,还是即使遭人说闲话也要前往赌场酒馆与毛公薛公交往,都值得敬佩。只是在遭到魏王怀疑后从此推脱官职,整日寻欢作乐而死,也确实令人叹惋。
    1、 前有“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再有“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后有“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论魏王对公子的蜜汁信任?
    2、 如姬好歹是魏王的宠妾,在宫中也有很高地位,为什么公子能派食客斩了如姬仇人的头,魏王及群臣左右一个都不能?
    3、 平原君因为不知实情而自诩“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之后被公子批评“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于是平原君食客听说后“半去平原君归公子。”是否平原君本人品行恶劣,还是这些食客立场太不坚定?难道全然不顾往日恩情?
    4、 “朱亥袖四十斤椎,椎杀晋鄙。”四十斤的铁椎是怎么藏到袖子里的???
    5、 魏王前还“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怎么突然又“复以信陵奉公子。”司马迁是不是少写了什么东西?
    四、 春申君
    我原以为秦始皇和吕不韦的奇妙关系已经算的上独一无二,没想到在同时期的就还有楚幽王和春申君,要不是春申君被李园杀害,楚春一定能和秦吕有的一拼。春申君当年劝说秦昭王,以及冒着生命危险派人把太子送回楚国,是多么聪慧的高明之举。可惜后来遇到李园这个奸人,昏聩糊涂了。
    1、“李园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所以黄歇应该对此事有所耳闻。后来还有朱英进言,黄歇竟然还认为“李园,弱人也。”?
    2、黄歇也参与了阴谋,如果事情败露他也一定会祸及身。为什么李园还“恐春申君语泄”?
    3、楚王宠幸了那么多妇女,然而没有一个儿子,突然冒出一个女人就生了一个儿子,自己没有一点怀疑???

  •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生来不受父亲待见,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劝说父亲,改变了父亲对他的看法,并继承了封地与爵位。孟尝君招贤纳士,对他们不分贵贱,以礼相待,在当时为自己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并得到了众多门客。
    但我觉得,孟尝君的这些行为都被一样东西驱动着,那就是“利”。这里有两个例子:孟尝君让自己的舍人魏子去收地租,而魏子却以孟尝君的名义把这些钱赠给了一位贤德之人,孟尝君一怒之下赶走了魏子,但后来这个受了魏子馈赠的人以命相抵,让孟尝君能获得清白;穷困的冯驩刚依附孟尝君时可谓“骗吃骗喝”,孟尝君却忍着,还不断地提高他的待遇,之后冯驩成为了孟尝君的得力帮手。这两件事在最终的结果揭晓之前,孟尝君在表面上都是吃亏了的,舍人魏子给自己带来了损失,辞退魏子在孟尝君的眼中没有什么负面影响;而留住食客冯驩虽然会损失钱财,但是能保持自己善待宾客的形象,利大于弊。受到来自齐湣王的威胁时,孟尝君竟然背叛齐国,与齐国为敌,以求自己的存留。
    孟尝君虽然广纳宾客,但他招揽宾客却不分类别,流亡之人、负罪之人都有,可谓鱼龙混杂,其中不少人都是混饭吃的,他却“自喜”,这说明了他崇尚名誉、虚荣心强。
    由此看来,孟尝君绝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他崇尚功利,唯利是图,虚荣心强,没有忠义之士的气概,但他自己得以善终,没有死在各种斗争之中,可能是他能够权衡利弊的原因吧。
    38班陈秋旭

  • 战国四公子,以广纳贤士著称,他们四人各有各的特殊之处,孟尝君的“客无所择,皆善遇之”,平原君的“虚心听劝,倾心养士”,信陵君的“为存魏养士”,春申君的前贤后昏,他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又有着很大的区别,这让他们的故事,令人回味。

    孟尝君的出身就与众不同,他是田婴得贱妾之子,且生辰不吉,为其父所弃,但他在年少就展现出他惊人的才能,用他的口才,博得了在家的地位,也在与父亲的交谈中,展现出了对贤才的渴望。但对他而言,“贤士”不只有贤德之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便可以得到他的赏识,被困于秦时靠他善于偷盗和善于鸡叫的门客脱困,这也应证了司马迁评论的“孟尝君客无所择,皆礼遇之。”他有他的自尊,但却又过于看重自己,因为别人对他身材的一句讽刺,他便带着门客屠杀了一县的几百人;因为秦国囚禁过他,他甚至想要改变三国攻楚稍有成效的局面转而攻秦;他被人诬陷,齐王失去了对他的信任,他便借兵伐齐,虽然最后中立于诸侯,但还是被齐魏共灭。

    与之相反的是信陵君魏无忌,他一心为国,广纳贤士,只为保家卫国,也因为他的存在,诸侯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可也正因为他的势力,魏王怕他,不敢让他参与国事。他不愿看到秦国称霸,盗魏兵救赵,退秦兵。他知道赵亡,魏国也会亡,但魏王惧秦,认为他是罪人,于是信陵君留于赵国。十多年后秦国攻魏,魏王求助,信陵君仍然出手,抑秦救魏,满腔忠诚,皆体现于此。但魏王却听信了秦国的离间,而信陵君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他便不再去管魏国的事,饮酒作乐,因酒而病死。他死后,魏国便被秦国灭掉了。信陵君乃忠良之辈,一心为国,却落得如此下场,但他并未像孟尝君那样反攻其国,也未去投靠别人,选择这样的结局,也是他忠诚的一种体现。

    再说春申君,年轻时,他为了保护楚国太子从秦国返回楚国愿用他的身死来换太子的成功逃脱。后来,被秦国放归,被楚太子立为相,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开始招揽贤士,与其他三位公子争贤,以辅国持权。他带领楚兵退秦救赵,为楚北伐灭鲁,立下赫赫战功,使楚国富强。但后来多国联合伐秦失败,他便开始被楚王疏远。为了保住权势褔贵,以奸谋盗楚,却不料中了李园之计,他不顾门客们的劝诫,选择了信任李园,最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他年轻时的英明果决和他晚年时的昏聩糊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讽刺。为权财而迷失,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平原君与之不同,他并非天资聪颖,但他虚心听劝。为了得到贤士之心,他杀掉了嘲笑门客残疾的美人。他在门客毛遂的帮助下,成功与楚国结盟,使春申君出兵救赵。他听从李同的建议,散尽家财以激励将士敢死杀敌击退秦军。最后听从公孙龙的建议,不请封赏,这也令他的后代能世代相袭其官职,直到赵国灭亡。

    战国四公子,都为一世豪杰,都有不平凡的一生。对于他们,我很难做出评论,但他们都十分迷人,这或许就是历史人物的魅力吧。
    38 钱春林

  • 孟尝君,一个无比复杂的人,作为庶子,他材智过人,令其父刮目相看。但他又爱慕虚荣,对那些非议他相貌的百姓残忍杀害,这实在不是君子所为。而他任相齐国后又想进行报复,如此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权利不择手段,何以称为公子。当然,他最大的特点便是好纳客,无论身份,来者不拒,当然,这也使得他多次逃离危险,但最后也留下了一帮祸害,最后落得绝嗣无后的下场。孟尝君的所作所为确实不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平等待人,礼贤下士的态度却值得赞扬。人无完人,而正是这些不足,使得孟尝君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8 马莹

  • 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的少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此四公子皆以养士三千而闻名。其中,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首。

    在战国四公 子中我最钦佩的人,魏之无忌也。公子无忌之所以让人钦佩,在于他不仅是出生贵族,并且拥有非常优秀的品质。他为人谦虚,待人有礼,礼贤下士,任人为贤,当机立断,重情重义。

    比如身份卑微的侯赢,只是一一个看大门的,对待信陵君非常无理,甚至还做出各种古怪的要求。信陵君都没有生气,反而还一一满足。 其实候赢也绝非等闲之辈,当信陵君的车队路过大梁东市的时候,他故意让信陵君把车停下,说是要到东市去见一个杀猪的朋友,让信陵君在车上等他回来。对于候嬴看似傲慢的要求,信陵君很爽快的答应了,并且耐心地在车上等候赢回来。其实候赢之所以要这么做,他是在用自己的傲慢无礼为信陵君赢得声誉和民心。当他去东市会见自己的朋友,是有意把信陵君放在边,他是想看公 子的反应如何, 若公子此时仍恭恭敬敬地在车上耐心地等他,那么公子就会在人们的心目中赢得礼贤下士的美名,到那时各国的有才之土就会慕名而来,为公子所用。而一切也真如候赢所希望的那样,当他去会见自己的朋友朱该后信陵君依然是恭恭敬敬地在车上等他回来。

    秦昭王攻打赵国,兵围邯郸,只能一直发书求信陵君,信陵君也曾多次请示魏王,要其发兵。无奈魏安釐王不听其言,-心只是观望。信陵君无可奈何,于是决定带着自己的三千门客倾巢而出前去救赵。(体现了他的义气)路过门客侯赢家的时候,信陵君停下来前去道别,侯赢于是请计:“让如姬帮忙窃出兵符,用晋鄙之军前去救赵,晋鄙要是不答应就让朱亥砸死他。当年如姬的父亲被人谋杀,是公子帮她报的仇,所以她一定会帮你。等拿到兵符后再去收编晋鄙的军队,事情不就成了吗?”信陵君恍然大悟,后来去找如姬帮忙得到了兵符。

    信陵君携带门客到达了晋鄙军中,说要替代晋鄙前去救赵,晋鄙果然怀疑,于是朱亥便一铁锤砸死他晋鄙。信陵君对兵士说:“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回家去;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家去;兄弟两都在军中的,兄长回家去奉养父母,剩下的精兵勇士跟我-起奔赴邯郸。”(由此也可看出信陵君的仁慈。他知道战争会带来伤亡,让军中士兵的回去奉养父母,也鼓舞了士气。)此时的邯单郸城内一片恐慌,信陵君带着八万精兵杀了进来,赵国勇士听说信陵君来救,一个个奋起抵抗。秦军在赵、魏两国双面夹击的情况下,兵败如山倒,解除了邯郸之围。信陵君由此扬名诸侯国,史称“窃符救赵”。
    信陵君的为人:言必信,行必果:做事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这与只谋求私利的孟尝君截然不同。他比平原君贤能,比春申君智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信陵君是一个在各诸侯国中享有崇高声望的人,因此,“魏因有公子在,诸侯不敢侵,十余年相安而无事”。

    38王柯熠

  • 有这样一位人物,同时出现在战国四公子列传中。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孟尝君列传》
    “公子姊为赵惠王文王弟平原君夫人。”——《魏公子列传》
    “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列传》
    没错,他就是平原君赵胜。可就是这样一位外交人才,却惨遭和自己臣下虞卿对比,而且太史公过薛过大梁之墟适楚就是不过赵,所以我真是十分好奇为什么平原君会是战国四公子的一员了。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平原君就像当时和毛遂一起出行的十九人一样,是“因人成事者”。在《平原君列传》中,除了四公子通有的养士能听劝解以外,并没有表现平原君的其他优点,甚至连他的封地也是凭借出生血缘获得的。在邯郸之围中,前有楚魏救赵,后有李谈舍生取义,平原君在此却只是担心赵国失败自己会做俘虏。
    平原君在四公子中固然平庸,不识大体,但在乱世中,在人们思想百花齐放而又真实表达出来的战国,平原君为了保住自己的国家争夺养士,给了有才能的或是只是稍稍有些出众的人一线生路,那么平原君所做的对于他来说就足够了。毕竟,在那个疯狂的时代,人们为了证明清白或是道个歉就自刎,荆轲试个剑用真人尝试。战争年代中,人命如草芥,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同时,在那个年代,人们十分重视性格细节和他人的言论,从上面自刎的例子就可看出。而在《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有一个故事也是十分的有趣。一跛子看见平原君的美人笑他,请求平原君杀了那个美人,平原君笑笑认为那是件小事,可他门下的宾客离开不少,因为宾客认为平原君不杀美人是他爱美人贱贤士,平原君听此便斩杀美人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毛遂自荐时平原君一开始说他从未听过毛遂因人数不够才带上他。仔细深思,平原君的最终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最终才会导致邯郸之围啊。
    我认为平原君之所以名列战国四公子是因为他生于战国,而他之所以会成为四公子中笔墨最少的角色也是因为他生于战国。不过也没关系,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错不全在于平原君一人。
    -by-38班曾钰雯

  • 司马迁是把信陵君作为一个礼贤下士的人物来写的。他认为信陵君的“接岩穴隐者,不耻交”、“名冠诸侯”,都实有不虚,所以历史上将信陵君排在四公子之首位。既然是四公子之首,那么他的身上肯定也不缺乏故事。首先,为什么它会被评为四公子之首呢?在我看来,与他的品质是脱不了关系的。他是一个礼贤下士,有勇有谋,善用人才的人。其中他干过的最出名的一件事,便是围魏救赵,这件事情充分体现了他的才能,其中偷去护肤更是体现了他的大胆,最后救下了赵国。可之后,他说因此威名远扬,但也被魏王猜忌,最后他也因为谗言的诋毁再次被废止不用,只好推说有病,不去朝见魏王,日夜以酒色自娱,最后被赐酒惨死。英雄的人得不到好的下场,这种场景还是多见。当然魏国最后也因为信陵君的死亡而被灭国。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可能是迫不得已。但如今社会,我们更应学习,四公子好的品质,反思结果。

  • 战国四公子名响天下不是没有原因的,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但我似乎总结出一两个共同原因:喜好招揽宾客,有钱有权。
    简单盘点一下这四个人:
    孟尝君--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胆小怕事,不忠不孝。关于他的鸡鸣狗盗的故事其实很有意思:是褒赞他门下能人异士甚多还是讽刺他座上宾不过是这类手脚不干净之人?(以司马迁对他的态度我猜是后者)再者勾结秦国攻打自己的国家,只为了保住自己齐相的地位,真是利欲熏心。
    春申君--他的日常就是大型精分,虽然后人已经证实送孕妾入宫这破事儿不是他干的,但是至少说明司马迁对他印象不太好(所以说得罪谁都不能得罪史官啊)平生做过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舍身护送太子回楚国
    平原君--信陵君的姐夫,平庸,贪财好色,但是忠心为国,善于纳谏。
    信陵君--礼贤下士,见识高远(从他和平原君的那一番对话就看得出来)忠心爱国。他和侯嬴“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令人动容,窃符救赵更是流传为一段佳话。无怪乎司马迁如此欣赏他,只是晚年他的结局很是让人唏嘘。
    总之,读了这四篇文章,大概对战国那一段历史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一个字:乱。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在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啦文献啥的肯定遇到了一些困难,肯定是残缺不全的,所以导致一些年代啥的混淆不清,甚至人物和事件张冠李戴,再加上个人的见识态度啥的,才成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战国四公子,不过好在历史在后人手中得到完善,不然会形成我们错误的印象。
    --------by写得这么臭一看就知道是35.蒋子凌

  • 春申君
    史记中对于春申君的描写是先写他的家“智”再写他的“昏”,在他说服秦昭王不要攻打楚国时,他从利弊两方面进行了观点的论证,可知道他的学识与才华,但他同时挑拨了秦国与韩魏两国的关系,明智却看不到他的“德仁”,这可能更加体现出了春申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为他后来的悲惨命运做了一定的解释,并且春申君的劝说对于出国的安稳只是短时期的,并不够长远。
    之后春申君与太子被当作人质扣押在了秦国,他帮助太子逃跑,体现了他不仅在口头上的智慧,还看出了他大胆果断的行动力,以及舍己为君的忠臣形象。
    春申君掌握了人性的弱点如追求自身的利益,以及人的偏见—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放大并相信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这使他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容易让人信服。但他成在于此,败也在于此,最后他因为追求荣华富贵而被李园算计杀害,落得了悲惨的下场,败在了人性上,他聪明却缺少圣人的大智慧。春申君的一生正如朱英所说:“世上有不期而至的福,又有不期而至的祸。”
    所谓的战国四公子并不是想像中的如电视上的完美人物,而那些完美人物都是神,他们才真正展现了人性所特有的美与丑。
    35。黄雨欣

  • 鼎鼎大名的战国四公子,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们在战国时期闻名于世,这与他们收纳贤士的作为和礼贤下士的风格密切相关。他们的相似之处是都看重情义,这点从孟尝君善待冯驩,信陵君救赵可以看出。那为何他们在那个时代,会显露出这样的态度呢?
    战国四公子,无一不是王国的皇亲贵族,但都不是嫡子,所以便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哥哥会不会对自己动手。于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他们便开始大肆招揽门客,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安全基础。他们可能意识到未来他们的性命可能掌握在这些不起眼的门客中。于是,他们倾其所有,供养着这些不起眼的门客。即使像孟尝君所属封地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也尽力维持着生活。这些门客平时不显山露水,但一到关键时刻,便成为了主子手里的一把锋利的匕首,为主子征伐四方。例如,在孟尝君被齐王废后,冯驩便东奔西走,游说秦王和齐王,使孟尝君重执相印。这也凸现了他们长远的眼光。
    但即使这四位公子以贤能与惜才立世,他们依旧有着自己王氏子弟的桀骜和普通百姓的脆弱。春申君死于自己的自信,被李园斩于棘门。信陵君也因秦国不断离间选择逃避,醉死于欢声笑语中。
    古往今来,人才不少,但闻名于世者甚微,盖伯乐者少矣。战国四公子不正是那个时代的伯乐吗?即使是局部伯乐,因为他们是大面积撒网,选择性捕捞,等待大鱼自动上钩,颇有一丝姜太公的味道。但不管怎样,战国因他们而精彩,历史因他们而辉煌。

  • 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之中,各国都在努力壮大自己的实力,期望有一天能消灭其他国家,自己称王。因此他们便广纳天下贤能之人,一时之间养“士”之风盛行。而又“战国四公子”之称的四个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这四个人之中,最善于弄权也是野心最大的便是来自齐国的孟尝君。
    后来田文通过的才智和出色的表现最终获得了父亲的认可,在父亲死后继承了他的爵位。田文继位之后,广泛招揽各国的贤能之人,他对人才的爱惜程度已经到了就算要舍弃自己的家业也要厚待宾客的地步,因此很多的人都慕名来投奔他,一时之间他的势力无比强大。
    田文还善于听取门客们的意见,有一次秦王来见田文,想让他来秦国做官。但是他的宾客们都表示反对,有人甚至还用木偶人和土偶人的故事来劝说他去秦国就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因此,田文便拒绝了秦王的会面。后来田文相继担任过齐国,魏国的相位,在为期间都做出了一番功绩,可说是一个难得的人才。田文的归宿还算不错,他是寿终正寝的,没有遭到其他人的陷害。虽然后来他的几个儿子因为争夺权位而被齐,魏所灭。但是这并不妨碍后世的人们对田文的爱戴和敬仰。
    我们这个时代,人人都希望得到好的名声,但是殊不知好名声不是用来炫耀的,我们不应只为了得名而忽视了自我修养的提升,到后来国家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却什么耶拿不出来。反之,如果我们从现在从小事做起的话,纵然没有光环的笼罩,但是我们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样一来,对自己,对他人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归宿吗?
    35陈星宇

  • 读史记四公子有感
    ――论一个好的领导人的作用
    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都喜欢招揽宾客,并且给予这些宾客们丰厚的待遇,说是有宾客三千也不为过。就好比现在的智囊团,但是智囊团再强大,也需要一个心有沟壑,心有谋略的领导人。
    平原君是个乱世之中风度翩翩有才气的公子,但是他不能识大局。贪图私利,丧失理智,相信了冯亭的邪说,导致赵国被活埋在长平的士兵达40多万,邯郸几乎沦陷。若是心中有沟壑,在决策之前考虑大局,推测情势,赵国在那个时期就可能有更大的实力。与此同时,虞卿深谋远虑,在给不给秦国土地,楼缓为秦国卖力的动机和危害,签不签订合作盟约上给出了自己想法,护住赵国。为人重情重义,他宁愿抛弃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与魏齐一起从小路逃走,魏齐死后,著书立说,后世流传,称为《虞氏春秋》。
    春申君当年劝说秦昭王,冒着生命危险派人把楚太子送回楚国,是多么的聪慧高明之举啊!招揽门客数千,有胆有识,辅佐君王把持政权,使得楚国又一次兴盛强大。然任楚相的第二十二年,秦军出兵进攻六国联军战败而逃除。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逐渐被疏远。后又是李园妹妹所生儿子即楚国太子的亲生父亲,便使得李园想杀他灭口。但是人老了呀,胆子就不够大了。门客朱英分析形式打算先行一步杀掉李园,可惜啊!黄歇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明明有先发制人的机会,却被自己的优柔寡断而使得自己遭受灾祸,自己也一家满门抄斩!怕是悔的肠子都青了吧!
    魏无忌公子能够结交那些山林中的隐士,又不以结交下层贱民为耻辱,是一个礼贤下士的好领导,他的名声远远超过诸侯国的君主,的确不是虚传,但一个好的领导人,还需要的是坚持和有受挫的能力。对于秦王的挑拨离间,魏王听信奸人的诽谤,又一次的贬黜公子,他便推脱不上朝,日日与宾客通宵达旦宴饮,跟女人厮混,痛饮烈性酒,借酒消愁,饮酒无度而最终死亡。试想如果他能经受住被贬的挫折,从头再来,只是假装纵情声色,暗地里东山再起,也不至于落得一个郁郁无终的下场。
    齐国的孟尝君,却是真真有门客三千,简直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门客的偷白狐裘和学鸡叫出城门使孟尝君成功地逃出了秦国的魔爪。但这也启示我们:也许看似微不足道,甚至是卑劣的手段,最后会是救命的东西。但听从冯驩的主意,彰扬善良的好名声,又听从他的教导,对待离去的宾客像过去一样的尊敬,确实名不虚传。
    历史的目的便是教会现在的人多一些经验,多一些教训。领导者需要自己心怀沟壑,心有大局,更需要坚持和受挫的勇气,同时,礼贤下士胸怀宽广!
    可能看法比较简单😂😂
    38 赵莲

  • 孟尝君以广招人才礼贤下士闻名于天下,他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上位者,所采取的明智举措就是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因此他广招天下之士。基本上来者不拒。他认为人多便是力量大,殊不知其中良莠不齐不说,真正地人才贤士也会因为与不如自己的人得到同样的待遇而心生嫌隙,从而离开孟尝君的阵营。以至于孟尝君的手下有人却无真正的才。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所谓广招人的孟尝君,不过是以为自以为是的上位者罢了,真正地人才却在他的广招人政策下流失到他处。可谓不明智!
    38 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