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120
    你以为贺岁档是“重磅”?其实3月份才是真正的“佳作云集”!

    电影说到底是造梦的艺术, 越好看的电影, 越是逼真的梦境, 所有人都沉溺其中, 舍不得醒来。 ——韩寒 文丨旧故麻袋 ∨ 2月份在一众贺岁档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你或许已经忘了...

  • 屈原的死
    据《史记》记载,在屈原被流放后遇到过一个老渔夫,两人就生与死,道与儒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过论。大致内容为渔夫认为即使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正直清廉的人活在这污浊的社会和环境下也该随波逐流,与世推移,随其流而扬其波。而屈原党得,高尚的人生在这低下的社会算是“人不逢时“,宁可正直地死去而不愿苟且地活着,他于是作下《怀沙赋》便投河自尽了。
    屈原的死大致可以归于以下原因:
    1.他是个“洁癖”。
    在他和鱼夫的对话中不难看出,他说:“刚洗了澡的人一定会把帽子和衣服上的灰尘拍掉,而一个人是不能够忍受浑身沾满污物的。”像
    他这样“举世混浊而自清,众人皆醉而自醒”的,清廉,出淤泥而不染的
    高尚人士,自然受不了那满是黑暗,混浊的社会。
    2、心态崩了。
    屈原一生唯一的志向就是辅弼君王振兴国家,由于自己博闻强志、天资聪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和君王(楚怀王)共商国事,很是被怀王看中,成了怀王的心腹。然而那些一心只得在皇上面前“争宠”的小人见状,眼红了,心生妒忌,便想法把他搞下台去。于是他们在怀王面前造谣,诽谤屈原,怀王渐渐疏远屈原,直至将他流放。从君主身边最亲近的大臣沦落到被流放的地步,心态自然是崩了啊!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日夜“妄想”着怀王能回心转意,可怀王终究是不觉醒,自屈原被流放后楚国屡次遭遇危机,怀王都没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自然更没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觉悟和意识。生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人;可恨怀王不长点心啊。然而这样的结果是:屈原自尽了,楚国也被灭了。
    在屈原死后才逐渐有人意识到他的伟大,都纷纷歌颂他,可这都没什么用了啊,如果说他照那老渔父那样活着,亦或是一直是怀王面前的亲信之臣,那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13-宁重翼

  • 大家一定知道齐国的孟尝君吧,今天我读了《孟尝君列传》,体会到了孟尝君对国家的忠心。他足智多谋,待人和气,礼贤下士,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谦让,他虽然出身低贱,门第低下,但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孟尝君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怕他成不了才,便叫妻子不要养活他,但是他的妻子偷偷养活了他。孟尝君从小就苦读兵书,一有空就学习,十二岁时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起兵书来滔滔不绝。这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才开始器重他,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各国使者。孟尝君对卫国使者说了降齐国和联盟的好处,卫王立刻降了齐国,从此孟尝君的名声也传扬各国。晋楚两国请孟尝君为太子,孟尝君急忙推辞,说自己不能背叛国家,做出不忠义的事。齐威王同大臣苏代前来迎孟尝君,封他为丞相。在后来的日子里,孟尝君又利用秦与韩、曹、楚三方的怨恨,派人乘机出兵,夺取了三郡,受到了齐王的信任。奸臣吕计心怀嫉妒,诬陷孟尝君反叛齐国,当时的齐闵王是个昏君,他听信谗言,便准备对孟尝君削职,许多人暗暗唾骂齐闵王昏庸,朝廷的忠臣个个辞官回乡。孟尝君见因为自己使得朝廷大乱,便弃官回乡。

      从孟尝君的身上我体会到了我们要勤学苦练、奋发图强地学习,用功读书,为国家奉献自己知识的力量,长大好好报效祖国。要热爱自己的国家,面对极大的诱惑时,也不能做出对国家有伤害的事情,不能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当别人误解你时,你要冷静,不能冲动,要心平气和地对别人说出自己并没有做这件事情,耐心地解释。要以大局为重,宁可舍弃自己利益。不能因为别人的对自己的偏见从而放弃,要勇敢的面对困难。 38席潇

  • 王柯熠13班 卧薪尝胆的典故出自越王勾践。越吴相争,越败,勾践成为吴王夫差的阶下囚,勾践回国后重用范蠡等贤臣,操甲兴兵,对贤才日益尊敬,苦心练兵,最终终于一雪会稽之耻,称霸天下。范蠡却辞官而去,说出了千古真理:“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人长颈,可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何不去?”这是古代最典型的君臣关系的变化,在帝王落魄时他会重用臣子,一旦打下天下,那就谋臣亡。范蠡离开反而安全了,难道越王昏庸听信谗言吗?我认为不是,他只是有戒心,害怕自己的权威被削弱。当君主想巩固地位时,像韩信这种将领就是信见疑,忠被谤啊!

    《高祖》《留侯》:君臣合作的典范

    如何评价封建时代的君臣遇合? 要求:由文而理,由此及彼。有典有析,笑骂由你。纵意而谈,不拘字数。 示例: 君臣遇合 君臣遇合,君明臣贤是那么重要。否...

  • 《高祖》《留侯》:君臣合作的典范

    如何评价封建时代的君臣遇合? 要求:由文而理,由此及彼。有典有析,笑骂由你。纵意而谈,不拘字数。 示例: 君臣遇合 君臣遇合,君明臣贤是那么重要。否...

  • 贾生和屈原都选择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精神,那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屈原本可以周游列国,楚地容不下他,可世界之大,何愁无安身之处?何愁无展示才华之地?但屈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对贾生来说,他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都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文人。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是他们最大的缺憾。

    《屈贾》:儒与道的碰撞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道家的选择。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就是一场儒与道的价值碰撞。你如何看待这种碰撞? 要求: 一、采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