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唐代诗人,多如繁星,可那位“狂人”无疑是诗歌天空中最瑰丽也是最耀眼的那颗明星,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余光中也赞他“酒 入豪肠,七分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他盛唐。”他就是一代诗仙李白,他的才华举世无双,光明磊落,傲视王侯,豪放浪漫,奇思纵横,他游历过千山万水,也看透了世间冷暖,他是个狂人,寂寞的狂人。

    他,为剑而狂,李白自小就有一个侠客梦,他向往成为那种为了正义,行走于“江湖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侠客,于是他酷爱剑术,英勇无畏的专诸与荆轲是他的偶像,他希冀着鱼肠那样的绝世宝剑,不是为了撩妹耍帅,是为了那颗惩恶扬善的心。作恶多端的江二太是不是被他“笑尽一杯酒,杀人都伤中”如今已无从考证了,他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他是狂人、剑狂----李白。

    他,为酒而狂。李白的一生,少不了一个酒字,虽然离家之前父亲再三叮嘱,可是没有酒的李白,何以谓诗仙,李白爱酒,不只是因为酒使他才思泉涌,更重新的是他要借酒消愁,只有酩酊大醉,他才能写“三天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豁达的胸襟。可是他直到最后才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可惜,为时已晚,那时,他已孤独一人,酒水带来了朋友,也送走了他们,他唯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再也找不回“与君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惬意,他是狂人、酒狂-----李白。

    他,也为爱而狂。李白是一个放荡不羁自由的人,可是茫茫人海中终有一个他深爱着的人,那人是谁?许月,杨玉环,亦或是玉真公证,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但是他对妻子的爱从古至今就未曾改变过,他们分享时,他高唱“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当知晓所爱之人已羽化而去时,他轻吟“云游万里成一梦,空留明月照昆仑”,他是狂人、爱狂----李白。

    他,当然也为义而狂。李白是受人敬重的是什么,我想在那时一定是他的有情有义吧,绝然有些小人,在李白有钱时穷困潦倒时挥袖而去,但李白不因个人而失去他对义的信仰,正因如此,他才能结识那些志同道合的真朋友,朋友离去时,他感伤,他为孟浩然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为汪伦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谢,他离开时,也有杜甫“三认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他是狂人、义狂-----李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为诗而狂!李白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在当时建了多少功,立了多少业,而是在那短短六十二年里,留下的却是一千多篇传世的珠宝,开怀大笑时,他作诗;失意孤寂时,他作诗;得遇知己时,他作诗。就是李白的一切了,他是狂人、诗狂-----李白。

    没错,李白是个真真正正的狂人,可是狂人也寂寞啊,当他流放归来时,身边的家人已离去,曾经的朋友不是死于战火,就是流放他乡,他已“乘风破浪”,可却没等来“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在他生命的最后,他想起了青莲乡的月亮,想起了秦淮河上的月亮,想起了安陆城外的月亮,想起了翰林院的月亮,想起了流放路中的月亮……他想起了太多太多,想说的太多太多,可是倾听的人已经没有了,他只能与月相伴,可惜“月既不解饮,影徒随其身”,一阵江风拂过,江而上起了一层浪,水波中的那轮月亮,忽远忽近,好像躲着他,船上的李白怕它逃走,便探出身子,将手伸入水中,想捉住飘忽不定的月亮,只听“扑通”一声,江面溅起一团水花,偶尔又平静。天上的明月,仍在水波上忽大忽小地晃动着。

    这就是寂寞的狂人李白,他的最后,仍充满了浪漫与孤独。
    ——杜永康

  • 唐代诗人,多如繁星,可那位“狂人”无疑是诗歌天空中最瑰丽也是最耀眼的那颗明星,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余光中也赞他“酒 入豪肠,七分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他盛唐。”他就是一代诗仙李白,他的才华举世无双,光明磊落,傲视王侯,豪放浪漫,奇思纵横,他游历过千山万水,也看透了世间冷暖,他是个狂人,寂寞的狂人。

    他,为剑而狂,李白自小就有一个侠客梦,他向往成为那种为了正义,行走于“江湖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侠客,于是他酷爱剑术,英勇无畏的专诸与荆轲是他的偶像,他希冀着鱼肠那样的绝世宝剑,不是为了撩妹耍帅,是为了那颗惩恶扬善的心。作恶多端的江二太是不是被他“笑尽一杯酒,杀人都伤中”如今已无从考证了,他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他是狂人、剑狂----李白。

    他,为酒而狂。李白的一生,少不了一个酒字,虽然离家之前父亲再三叮嘱,可是没有酒的李白,何以谓诗仙,李白爱酒,不只是因为酒使他才思泉涌,更重新的是他要借酒消愁,只有酩酊大醉,他才能写“三天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豁达的胸襟。可是他直到最后才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可惜,为时已晚,那时,他已孤独一人,酒水带来了朋友,也送走了他们,他唯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再也找不回“与君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惬意,他是狂人、酒狂-----李白。

    他,也为爱而狂。李白是一个放荡不羁自由的人,可是茫茫人海中终有一个他深爱着的人,那人是谁?许月,杨玉环,亦或是玉真公证,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但是他对妻子的爱从古至今就未曾改变过,他们分享时,他高唱“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当知晓所爱之人已羽化而去时,他轻吟“云游万里成一梦,空留明月照昆仑”,他是狂人、爱狂----李白。

    他,当然也为义而狂。李白是受人敬重的是什么,我想在那时一定是他的有情有义吧,绝然有些小人,在李白有钱时穷困潦倒时挥袖而去,但李白不因个人而失去他对义的信仰,正因如此,他才能结识那些志同道合的真朋友,朋友离去时,他感伤,他为孟浩然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为汪伦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谢,他离开时,也有杜甫“三认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他是狂人、义狂-----李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为诗而狂!李白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在当时建了多少功,立了多少业,而是在那短短六十二年里,留下的却是一千多篇传世的珠宝,开怀大笑时,他作诗;失意孤寂时,他作诗;得遇知己时,他作诗。就是李白的一切了,他是狂人、诗狂-----李白。

    没错,李白是个真真正正的狂人,可是狂人也寂寞啊,当他流放归来时,身边的家人已离去,曾经的朋友不是死于战火,就是流放他乡,他已“乘风破浪”,可却没等来“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在他生命的最后,他想起了青莲乡的月亮,想起了秦淮河上的月亮,想起了安陆城外的月亮,想起了翰林院的月亮,想起了流放路中的月亮……他想起了太多太多,想说的太多太多,可是倾听的人已经没有了,他只能与月相伴,可惜“月既不解饮,影徒随其身”,一阵江风拂过,江而上起了一层浪,水波中的那轮月亮,忽远忽近,好像躲着他,船上的李白怕它逃走,便探出身子,将手伸入水中,想捉住飘忽不定的月亮,只听“扑通”一声,江面溅起一团水花,偶尔又平静。天上的明月,仍在水波上忽大忽小地晃动着。

    这就是寂寞的狂人李白,他的最后,仍充满了浪漫与孤独。
    ——杜永康

    李白杜甫写作练习

    近期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歌,初步领悟到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之准确评价。 李白诗风多变,多以清新飘逸,雄奇浪漫见长,诗歌内容涉及广泛,尤其是抒发理想受挫的苦闷,放...

  • 我认为严老师一定不知道谁交了作业

  • 我认为严老师一定不知道谁交了作业

    李白杜甫写作练习

    近期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歌,初步领悟到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之准确评价。 李白诗风多变,多以清新飘逸,雄奇浪漫见长,诗歌内容涉及广泛,尤其是抒发理想受挫的苦闷,放...

  • 说起唐诗,人们首先想起的肯定是杜甫和李白。两人均是唐诗的杰出代表,但要问我更喜欢谁,我无疑会说是身为“诗圣”的杜甫。 在众人眼里,李白是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典例,余光中先生曾用“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而他自己也说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骄傲,放纵,能使杨贵妃磨墨、高力士拖靴,也身受众人赞赏与喜爱。 然而,却忽略了另一个伟大的人物——杜甫。李白的诗在怎么豪迈也是为了自己,而杜甫却不一样,天天为国家而忧虑,颇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他的诗写的也不比李白差呀。他的诗实现了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其诗如后人所评论的那样:“艺术性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苏东坡曾说:“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清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等等。因此后人称其为“诗圣”当无虚夸耳。 而且比李白更关心百姓。即使仕途不济,国家衰败,他仍想着“欲陈济世策”,“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种不顾个人兴衰、荣辱,一心报国的思想值得钦佩,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长安期间又写下了《悲青坂》、《春望》等诗。晚年的杜甫仍不忘国家发展,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想必在他心里对分离祖国的战争该是多么的愤恨,对那阵阵号角该是多么的无奈。而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使他名芳千古。

  • 所以,一定要交在评论里吗,。,感觉像是公开处刑

  • 浅论杜甫的儒家情怀
    ——凤鸟之至,分竹蝼蚁
    王维是信佛的,李白是崇道的,而作为同一时期的杜甫,有过谒道士之经历,亦有“求禅祖”之诗句。但就其一生而言,则“只在儒家之内”,据学者考计,在现存杜诗中,共有四十四处提到“儒”字,并有二十二处与其直接相关。“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虽多有“老儒”、“腐儒”等自嘲性语出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自傲感。当然,这种儒家情怀也就漫萦于其诗之间了。
    (一)儒家情怀的原因
    通过相关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杜甫的祖辈都是官员或者将领,也就是说杜甫是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的。而为官者的必读书目当然是儒家经典,兼有史、子、集等,所以杜甫从小就应该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故在青壮年时,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情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希翼。同时,杜甫所处的年代正是唐朝由盛入衰之时,朝政被口蜜腹剑之李林甫与乱国私狭的杨国忠先后把持,玄宗由先时之励精图治渐而骄奢淫逸,朝政的乌烟瘴气又怎能让杜甫放下世俗遁门问道呢?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路也说:“君子之仕,行其义也”。儒家的这种入仕精神,祖上的代代相传,“守官奉儒”当然也就成为了杜甫一生的信念。
    (二)儒家情怀
    所谓的儒家情怀与儒士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可能就是“没落,守旧,愚忠,昧孝,不知变通,不识时务,自命清高”。可我想说的是即便他们一穷二白,即使他们被坑杀,被反感,被污蔑,但他们却仍然坚持原则,坚守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好笑的,但实际上,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情怀,孕育了千千万万像杜甫一样的人,延续了我们的华夏之血脉,成就了我们这个民族!这种情怀是仁义忠孝,这种情怀是辨分夷夏,这种情怀是“弘毅致远”,这种情怀是以天下为己任之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更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博爱。
    (三)儒家情怀的体现
    一、以天下为志,孔子周游列国,是为实现其“仁”之思想抱负,孟子游说诸侯是为兼济苍生,。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更“知其不可为”而偏亦为之。杜甫也是如此,从早年的“一览众山小”到“致君尧舜上”再到“窃与几稷与契”,每一字每一句都渗透出其为国为民志在天下的雄心与情怀。他初入长安是“立登要路津”之率然,在十年的打击之后仍是“浩歌弥激烈”之坚定,在安史之乱中漂亡蜀道却挥毫写下“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优”之壮词自勉,在垂暮之年泊于江上依然有“愿分竹实与蝼蚁,尽使鴟鸮相怒号”,更不用说其愿舍身为义的血泪之词——“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番心迹,非儒者仁人而无有。
    二、以凤自喻,赞孔明而敬屈贾。李白多以大鹏而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鹏本为道家的一种象征,由此可见李白心系道家。而杜甫却多以“凤凰”自喻,“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失意中与临死前不久均有以凤为名之诗篇——《凤凰台》与《朱凤行》。凤凰也本为儒家之瑞鸟,孔子曾言“凤鸟不至,河不出国,吾已矣乎”,《尚书》亦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由此也可见杜甫受儒家影响之深,愿为凤凰以救苍生黎民,如凤般不自食竹,而愿分及蝼蚁。
    正如辛弃疾敬慕杜甫、孔明、屈子一般,杜甫自己对孔明、屈子、贾生也甚为推崇。一个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一个忠心君国矢志不渝,一个远虑深谋忧国忧民,一个崇敬这样的人的人,注定也会是这样的人。当他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当他写下“骚人嗟不见”时,当他写下“贾生恸哭后,寥落无其人”时,心中也必然满是报君不得,忧哉天下之悲情吧!但也正因这种悲情,这种情怀支撑着他走到最后,使他担起了一切苦难与忧患,未佯狂而避世,也未静修以遁入空门,带着忧伤与愤懑,更带着使命与责任,写下如史之诗,如泪之言,如血之情!他的儒生情怀成就了诗,也成就了他,更成就了整个中华!
    放浪不羁爱自由的如鹏李白受人喜爱,静心修身遁空门的如雀王维受人推崇,而具有家国情怀儒者之思的如凤杜甫更应受人所敬!因为他,是中国人的象征!他的情怀,世世代代流传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不灭不息!

    55班 涂淼

  • 何必诗债换酒钱
    当论及唐诗,便不应当也一定不可能绕过李杜二人。此二者,一是“诗中仙”,一作“诗中圣”;一个不羁浪漫,一个愁国忧民;一个平素仰天而笑,一个向来垂首低吟……
    古今多少更迭,他们的形象便几度转换,李白在盛唐的狂欢与杜甫于乱世的悲恸落入人眼是鲜明的对比,可对于杯中酒来说,却实在是道不出个差别:一缕一缕入口的,都是孤独化作的陈酿。
    李白也曾骄傲得赴“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盛宴,却也兀自在角落里轻叹着“举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内心想要什么,摒弃什么,他自己都是明确的,不过是其二者的高度统一,织就了他色彩复杂的“白衣”。再观那辗转的杜甫,他“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一如后人对其高度一致评价“沉郁顿挫”,杜甫的仕途之坎坷,晚年之潦倒与时世的艰难,使得这样一个心系天下的“寒士”,以其不歇的忧思,不懈启迪着世人。
    正所谓,李白所饮是浪漫的“清”,而杜甫所酌现实的“浊”。记得从前的老师同我们讲,李白这个人,就是喝着浊酒也要说它清,而杜甫则是相反,喝着清酒照样觉得别人浊,而浪漫与现实的区别便尽在此中了。
    李杜是唐诗的两座高峰,后人中不乏将二人作比者,于我,我说不出他们的好坏,但若循从本心,我想,终究还是潇洒飘逸的李白,更加轻易地,摄走了我的心魄。他诗中的山水画卷向我徐徐展开,溢出酒香,他始终的年轻与招摇,是他的诗篇的最好的解读他诗中的河山,是盛唐最美的风景。
    一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李白仗剑出川的豪情;再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李白轻盈愉悦的心……
    李白的放浪形骸是盛唐的风采,或许世人眼里的他的自由挺假,鄙视权贵的同时又追求着功与名,可正是源于他的坦诚,造就了他的不羁,让千古文坛,得筑一阶非凡。
    高一(55)尹艺静

  • 得不到
    对于杜甫而言,得不到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号;对于李白而言,得不到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盛气凌人。
    杜甫,那个布衣百结,“白头搔更短”的老者,受到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的熏陶,总是一心想要做官。他目睹过“车辚辚,马萧萧”的悲凉,眼见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惨。一生漂泊,追随皇帝,却得不到皇帝赏识。做个左拾遗又难察龙颜官场,一心为民说话,终是仕途潦倒一生。
    杜甫像是满怀希望却一遍遍输给现实的我们。见过了人情冷暖,偻着腰一遍遍恳求出路却被冷落鄙弃,但依旧热泪盈眶,老涕纵横,悲号黍离之悲。也正如此,盛世如此时难体老杜之诗,唯有穷途末路时方略察其意,泪自下而不止。
    杜甫的得不到是真切而朴实的悲伤,刻满了岁月的皱纹。李白的得不到却更像我们这个年岁骄傲的少年。
    因为得不到所以故作不屑“使我不得开心颜”,自信自狂“我辈岂是蓬蒿人”,自慰“天生我材必有用”,却零落在“独酌无相亲”。真正放下的人不会再提得不到的无所谓,自称热爱自由,未尝不是给自己体面。
    太平时,谁不想像李白一样潇洒一生,舞剑饮酒,访道游山;谁不想像他一样无惧羁绊,贵妃捧墨,力士脱靴。盛世时每个人都少了几分家国之忧,更追求个人自由。尤其少年,那种骄傲不屑简直是他们青春期时完美代名词。
    其实除去时代与阅历后,个体的个性差异,或群体的潮流都会导致一种诗人被格外捧誉。我们给了诗仙诗圣太多赞美之词,便易导致忽视李白放浪形骸背后的不甘与落寞,忽略杜甫忧国忧民背后亦存在一种儒家思想的大影响。南宋时杜甫才被读懂,也正需要杜甫那样忧国忧民的人。而儒家思想的影响时至今日不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吗。这是思想的狂潮。有人追取功名失利吟着几句杜诗,有人遭遇挫折一边哭一边抄着李太白。这是个体的差异。两座高峰,微妙地在人的个性中显露。
    盛世易懂太白,年少总吟太白,每个人都骄傲着;沦落方懂子美,暮时才哭子美,每个人都惨痛着。时代铸诗人,诗人亦助推时代。
    当你得不到,你会写出怎样的诗?当时代想要得到什么,世界又会需要怎样的诗?

  • 作业交在哪哦:-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