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浊酒戍楼东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酒,在唐宋诗词中频繁出现,边塞诗中更是俯拾皆是,其中必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原因(其实并没有)。这里尝试作一点很可能不怎么靠谱的解析。
一、客观原因
首先,唐朝被称作盛世,繁华地区随处便是酒肆酒馆,边塞城市也可常闻酒香。当时的酿造工艺也已经十分成熟,酒的品类花样百出,光是边塞诗中常见的,就有葡萄酒、烧酒、菊花酒数种。像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不仅写明了酒,还专门记了杯子。
其次,当时饮酒风盛,文人墨客大多都以酒为友,啖酒、好酒,在醉中泼墨挥毫,写下不少佳作。豪情万丈的边塞诗人们,当然也不会错过这班潮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再斟一杯浊酒,听一首胡曲,有感而发,即有诗作传世。
另外,虽然军中有纪律,将士们不能经常饮酒,但无论是战胜庆功、鼓舞士气,还是征战不归、郁郁思乡,都少不了酒的影子。而送友人戍边等情景必有别宴,就必有酒。因此,不管明写暗写,边塞诗中酒的出镜率一直很高,大概仅次于琵琶横笛和玉门关?
二、主观原因(情感内涵)
诗中物象往往能表现出诗人的情感,这里大概列举几种常见的,主要分豪壮和愁苦两大类。说是酒中蕴藏的情感,其实边塞诗也大都不离这几样,因为酒能代表的情感范围实在很广,心情大好来一杯,心情不好来一杯,一杯一杯复一杯……(并没有)
(一)豪壮类
1.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当排第一,不管是作者本人还是作诗对象,这个立意一直经久不衰,答题时写得都过分熟练,差不多看到正面点的边塞诗都可以往上面套。与当时“文化人”所接受的积极向上的儒学熏陶和边陲地带不安定的状况不无关系。往往写得慷慨激昂,好的诗作让人豪情万丈坚定志向,次的就有些空洞乏味如同嚼蜡。
2.鼓舞士气,或者是势在必得的自信。大概就是“我们一定能赢”或者“给我一把剑我能撬起整个敌军”。个人觉得没什么意思,但是战场上说不定还真有用。
3.战胜后庆功时大摆宴席欢呼痛饮,“高议云台论战功”。是非常正能量了。
4.保家卫国、报效祖国或者收复失地、兴复中原之类的爱国情怀,基本多少都有一点,大概是答题的万灵药?
(二)愁苦类
1.思乡,以及亲友不能相伴的孤独。所谓叶落归根,不仅是边塞诗中的将士们,离家漂泊之人大多都有这样的感伤。而在边塞的艰苦与绵延的战火重压下,这种情感就被数倍放大,大到让征战在外久未归家之人深夜里辗转反侧,大到听见远处横笛声声,举头头望见明月光,就低头泪落洒酒杯。“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言。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样的情感很多人有,于是很多人写;也很容易引起共鸣,于是很多人读。
2.对战争的厌倦,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古来征战几人回?”并不是所有人都热衷于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搏取功名,更多的人只是因为要服兵役被送上前线边疆。或者,有些人年轻时踌躇满志,却在经年的战火中随着时光一起逝去了。再或者,是作为旁观者的诗人对他们的同情、为他们的愤慨。
3.对边塞艰苦生活的描写和对将士们的同情。边塞军旅生活艰辛的物质困苦,以及随时可能丧命的沉重心理负担,长期地压在他们身上。
壮志未酬的愤懑,未老先衰的惆怅,和无可奈何。心有郁结总是一吐为快,于是这样的诗作非常多。给我的感觉就是每个人好像都怀才不遇一身功夫无从施展。这样的情感本来是很容易身有体会的,因为谁没遇到过点挫折不公?但看得太多,反而有些过载了。幸运的是,好多大文豪和佳作就是这样诞生的。
旌旗连城,浊酒倾觞,狼烟烽火,千杯难消。
高一55班 陈虹宇
(我居然没踩死线!/兴奋)
暑假读唐诗各位亲,前段时间暴雨连绵,依然阻挡不了今日的夏蝉高亢,浓阴匝地。 许多人,包括我,都喜欢自由慵懒的假期。可是,我们也必须懂得假期不仅用于调整也用于沉淀和超越。 坚持阅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