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陕西
  • 一尊浊酒戍楼东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酒,在唐宋诗词中频繁出现,边塞诗中更是俯拾皆是,其中必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原因(其实并没有)。这里尝试作一点很可能不怎么靠谱的解析。

    一、客观原因
    首先,唐朝被称作盛世,繁华地区随处便是酒肆酒馆,边塞城市也可常闻酒香。当时的酿造工艺也已经十分成熟,酒的品类花样百出,光是边塞诗中常见的,就有葡萄酒、烧酒、菊花酒数种。像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不仅写明了酒,还专门记了杯子。
    其次,当时饮酒风盛,文人墨客大多都以酒为友,啖酒、好酒,在醉中泼墨挥毫,写下不少佳作。豪情万丈的边塞诗人们,当然也不会错过这班潮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再斟一杯浊酒,听一首胡曲,有感而发,即有诗作传世。
    另外,虽然军中有纪律,将士们不能经常饮酒,但无论是战胜庆功、鼓舞士气,还是征战不归、郁郁思乡,都少不了酒的影子。而送友人戍边等情景必有别宴,就必有酒。因此,不管明写暗写,边塞诗中酒的出镜率一直很高,大概仅次于琵琶横笛和玉门关?

    二、主观原因(情感内涵)
    诗中物象往往能表现出诗人的情感,这里大概列举几种常见的,主要分豪壮和愁苦两大类。说是酒中蕴藏的情感,其实边塞诗也大都不离这几样,因为酒能代表的情感范围实在很广,心情大好来一杯,心情不好来一杯,一杯一杯复一杯……(并没有)
    (一)豪壮类
    1.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当排第一,不管是作者本人还是作诗对象,这个立意一直经久不衰,答题时写得都过分熟练,差不多看到正面点的边塞诗都可以往上面套。与当时“文化人”所接受的积极向上的儒学熏陶和边陲地带不安定的状况不无关系。往往写得慷慨激昂,好的诗作让人豪情万丈坚定志向,次的就有些空洞乏味如同嚼蜡。
    2.鼓舞士气,或者是势在必得的自信。大概就是“我们一定能赢”或者“给我一把剑我能撬起整个敌军”。个人觉得没什么意思,但是战场上说不定还真有用。
    3.战胜后庆功时大摆宴席欢呼痛饮,“高议云台论战功”。是非常正能量了。
    4.保家卫国、报效祖国或者收复失地、兴复中原之类的爱国情怀,基本多少都有一点,大概是答题的万灵药?
    (二)愁苦类
    1.思乡,以及亲友不能相伴的孤独。所谓叶落归根,不仅是边塞诗中的将士们,离家漂泊之人大多都有这样的感伤。而在边塞的艰苦与绵延的战火重压下,这种情感就被数倍放大,大到让征战在外久未归家之人深夜里辗转反侧,大到听见远处横笛声声,举头头望见明月光,就低头泪落洒酒杯。“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言。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样的情感很多人有,于是很多人写;也很容易引起共鸣,于是很多人读。
    2.对战争的厌倦,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古来征战几人回?”并不是所有人都热衷于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搏取功名,更多的人只是因为要服兵役被送上前线边疆。或者,有些人年轻时踌躇满志,却在经年的战火中随着时光一起逝去了。再或者,是作为旁观者的诗人对他们的同情、为他们的愤慨。
    3.对边塞艰苦生活的描写和对将士们的同情。边塞军旅生活艰辛的物质困苦,以及随时可能丧命的沉重心理负担,长期地压在他们身上。
    壮志未酬的愤懑,未老先衰的惆怅,和无可奈何。心有郁结总是一吐为快,于是这样的诗作非常多。给我的感觉就是每个人好像都怀才不遇一身功夫无从施展。这样的情感本来是很容易身有体会的,因为谁没遇到过点挫折不公?但看得太多,反而有些过载了。幸运的是,好多大文豪和佳作就是这样诞生的。

    旌旗连城,浊酒倾觞,狼烟烽火,千杯难消。

    高一55班 陈虹宇
    (我居然没踩死线!/兴奋)

    暑假读唐诗

    各位亲,前段时间暴雨连绵,依然阻挡不了今日的夏蝉高亢,浓阴匝地。 许多人,包括我,都喜欢自由慵懒的假期。可是,我们也必须懂得假期不仅用于调整也用于沉淀和超越。 坚持阅读好书,...

  • 《荷塘月色》仿写 (王耀视角)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和小菊在庭前赏月,忽然,想起了日日穿过的竹林,在这圆月下清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月亮从另一座山头爬起,白天嘈杂的鸟鸣,已经听不见了。菊转身回了屋里画画,我披了长衫,走出庭院去。
    通往竹林的是我日复一日踩出的小路。这小路曲曲折折,本来就没有人走,夜晚更加幽静,竹林四周,长着些高大的松树,路边随意生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草,若是没有月光,竹林深处黑漆漆的,不怎么吓人但很容易撞着竹子迷路,今晚月光明亮无比,地面上镀着一层银霜。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轻快地走着。这片山林属于我,我却如同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着俗世的闹市,也爱着山林里的别馆;我喜混在形形色色的国民之间,也喜帝王似的独自一人居高临下。像在今晚,一个人在这清幽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将思绪化作老龙腾飞九天,便全身心的感到自在。白天该视察的公务,该体察的民情,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先受用于这无边的竹影风声好了。
    竹林的地上铺着厚厚一层干枯的竹叶,而竹子,大大小小,高高瘦瘦随意站着,错落有致地排在竹林里。那竹,粗的一手抓不过来,细的宛如一根手指那样,好容易折断似的。有些竹的脚下,傍着几颗笋,那也是绝佳的美味。(等等!)走着走着,会不小心踩到小洞,那是竹鼠从地下偷了竹子遗留下来的。抬头看,一大半的天都被竹林挡着,月光被打碎流泻下来,与阴影漾在一起。
    我走到竹林中心的空地上,停了下来。月亮悬在头顶,给打亮地面。在这中秋的夜里,站在明月底下,我觉得自己也由月光铸成,在竹林中立着,幽柔而有清冷,忽然听见噼噼啪啪的声音,那是松子落了。清风穿过竹林,林子外像荡起一阵松涛。这时便想起一首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如此的意境,大概是在眼前了。
    忽然想起了那年与小菊相遇的事来了。那天我也是在竹林里闲逛,瞟见竹缝间有个孩童的影子,前去询问,他口气倒大,张口就说他是日出之国,我是日落之国,虽被气得够呛,但他长得好生可爱喜人,一双眸子里藏着星辰大海,藏着整条大江流。后来终是让他跟了我回家去,我教与他文化。而今晚与这少年赏月,虽说是少有的十五圆月可总觉天上的没有他眼里的好看。
    想起他曾经无比认真地告诉我,我是这世上他最崇拜的人,便不自觉地将嘴角扬起。
    小菊若愿与我出来闲逛着竹林,那我是觉得心里满满都装着明月光。下次若能有这么好的月夜,一定要邀与他听取这竹林风声——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穿过庭院进屋,静悄悄的,几张画的墨痕早已干透,小菊已经抱着波奇睡熟好久了。
    55班汪钇希(๑´∀`๑)

  • 于空白中窥见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空白”美学
    王维是个安静的诗人。即使在官场大展宏图、在王公贵族间声名鹊起,他自己仍旧是那样,温润儒雅、恬淡地站在角落。现在很多人不那么喜欢王维,认为他完全无法与李杜相提并论,因为他的诗歌里没有太多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没有太多的民生疾苦忧国忠君。但单论其诗歌中的艺术成就与文学价值,王维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人。
    他写山水,写田园,写相思,写离别,写隐居的闲适,写独处的禅意。他只是静静地写他自己,写在空白处。他的美学登峰造极。

    一、喧闹中的寂静
    王维精通音韵,这是历史上的一致评价,他的诗歌也以格律见长,尤其喜欢他的五言绝句和律诗。记得在哪读到过,说王维的《竹里馆》太喧闹,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安静的竹林被他搅成一锅沸水。我不敢说这人是不是对王维有什么误会,毕竟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哈姆莱特。但无论我怎样在脑海中描画那副场景,都体会不到“一锅沸水”,只有一片静谧。
    月光被竹林过滤碎裂一地的声音,风在枝叶间穿梭留下痕迹的声音,草丛深处夜虫清脆鸣叫的声音。或许乍一看是有几分嘈杂,身临其境的想象却被安静柔软地包裹。连指尖的琴音和口中的吟啸也化作疏朗的夜风流向云端皓月。
    这是音乐天才的美学,他在一片喧嚣中制造出隔离的空间,静谧得只听得见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以及经脉中血液汩汩地流淌。入耳即空白。
    二、国画中的留白
    众所周知的,王维在成为诗人前,首先是一位国画大师。苏轼称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绝非谬赞。所谓艺术是相通的,在其诗歌创作中,王维有意无意地用到一些绘画的技法,构图、色彩、光影,无一不精。“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一联即一画。
    初中的时候学《使至塞上》,重点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美。试想道道狼烟直上云霄,黄沙漫天烟雾燎燎;滔滔江水自远方蜿蜒来了又去,一轮巨大的红日从水底升起……明晰的构图、鲜艳的色彩与耀眼的光,雄浑壮烈,激昂开阔。然后画布上方大片的留白,是天穹,是云霞,是你所想的一切。是激烈背后的安静淡然。
    这是国画大师的美学。似乎是中国画的共性,再激烈的画面背后总是安静的,甚至是凝滞的。这可能也是五千年沉淀在民族骨血中的淡漠。与西洋画迥异,中国画从来不解释为什么。比如你画一只鸟,西洋画一定是有个什么背景在那的,树林或者鸟笼。而中国画不会,工笔也好白描也好,那只鸟就是在那儿,周围什么都没有。它从空白中来,要飞到空白中去。入眼即空白。
    三、宦海漂游后的沉淀
    与古代中国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王维是受到儒家影响很深的,否则也写不出《少年行》《老将行》那样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但即使是在他为官时期的诗歌中,也多处流露出其对官场的厌倦、对勾心斗角的憎恶。王维的一生比起许多人顺利得多,却也不免仕途坎坷。状元及第却身赋闲职,提携自己的恩师遭贬黜,安史之乱被迫出任伪职,险些招来的杀头之祸……这些都给他抱负远大的心蒙上阴影,渐渐想要拂袖离开这围城。
    于是他半官半隐,寄情山水之间,在他人仍奋力游泳之际,他已经悄悄上岸。悬竿垂钓,任舟随水转,自看天边云卷云舒。这是官场追逐的美学。在举世浑浊中辟一方小小天地,清洁干净,空明洞,护得孑然一身素淡雅致。入心即空白。
    四、佛性与尘心的交织
    王维一直被誉为“诗佛”,不光是因为他信佛,更是因为他的诗中常带有理趣和禅意。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摆明了的道理,或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种带点禅说意味,又或是“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样引举佛经,在王维的诗中都屡见不鲜。
    但说到底,再怎么吃斋念佛忘情山水,王维始终没抛却一颗凡尘心。他的确是个佛系青年(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个佛系啊喂),也还算比较虔诚。但既然说李白要是真的悟了道,也就不会说什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同样的,王维也没能彻底遁入空门。
    不过,在王维隐逸生涯里,他也确实达到了更为高妙超脱的境界。虽斩不断凡根,却不断自我完善,更加的空灵清静。这是参禅悟道的美学。他仍旧停留在纷扰的俗世,却已经偶尔踏足仙境,听见纯净的天籁,看见绚烂的霞光,然后忘却了自身,融化于万物之间。入灵即空白。

    所谓空,所谓白,这是诗人王维的美学。
    若说李杜二人光焰万丈长,那王维便是那条潺潺的青溪,流淌在轻风吹过的秋日山林,盛唐温柔敦厚的底韵铺成浅浅一层鹅卵石,上面爬满幽凉的苔藓。
    这条青溪从空白中涌出,然后流向空白中去。

    高一55班 陈虹宇orz

  • 斟一盏月华做酒
    ——浅析李白诗中酒与月
    先声明一下个人观点: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言及唐诗,先想起的自然是“执唐诗牛耳者”的李白、杜甫二人。一个浪漫飘逸、谪仙风骨,一个沉郁顿挫、圣人贤心。古往今来,李杜二人虽风格大相庭径,总被拿来比较。但如严羽所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二者难有高下之分,全凭读者所处时代环境和个人喜好定夺。

    月光流淌化作一袭白衣,酒香四溢酿成一身豪情。无论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任侠,还是“飘然思不群”的谪仙,又或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浪子,李白这个形象,总是跟诗、酒、月紧密相连,月和酒两个物象,也频频出现在他的诗作中。因此,想要读懂李白,就应先读懂他诗中的月与酒。

    一、追月
    月高洁美好而盛大丰美,在夜晚洒下清辉照亮不眠人的路途,又在黎明到来前悄然隐去。这正是李白一生的政治理想——大展宏图济天下,事了功成拂衣去。他最为推崇的两位政治名士——鲁仲连和张子房——都是挽狂澜于危难、救百姓于水火,又在最为辉煌的时刻孑然身退、逍遥隐逸。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熏陶的李白,既放不下青山绿水白鹿呦呦,又不甘舍弃功名荣华彻底忘情,于是一直便怀着能大干一场后功成身退的理想。
    李白诗名满贯天下,这既是他的助推,又是他的阻碍——从平民到天子,皆只称道他的诗歌卓绝天下,却无一人赏识他的政治才华。确实也是因为性格使然——放浪形骸不羁之人本就不适官场险恶——但也不得不承认,过分耀眼的光芒,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他的珍宝。终其一生,他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是最风光的供奉翰林时期,玄宗也只当他为“御用文人”。
    李白用了一生去追月,从青涩到迟暮,身边风景变换千千万,只有脸上的天真与眸中的热诚一直闪光。他连死也死在捞月的徒劳里。
    邀月
    月亮是李白一生的挚友,看着他从粉琢的幼童子长成翩翩的少年郎,长成杯酒窥天下的风流才子,长成仙风道骨的花甲老人。它看见他的每一次得意与失意,每一次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每一次迎着月光举起酒杯……它转过朱阁低入绮户去看他,用月光抚过他冷汗打湿的额前发和颤栗蜷缩的梦寐。
    白日里再洒脱不羁的浪子,黑夜里也会有无人知晓的忧愁苦闷,更何况是在仕途不得志、没有稳定收入、远离亲友的时候?独自一人,自斟自饮,却也自我排解邀来明月作酒友。官场险恶、小人排挤、帝王的不解风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远方朋友的牵挂,有朝一日平步青云的遐想……只有月亮听着他这些无处倾诉的牢骚,始终安安静静,却实实在在地陪伴在他身边。
    再多的烦恼,也只能举头望望明月,再低下头来吞进腹中。
    化月
    要我说,李白自己便是一朵月华化作的谪仙人,不慎落在凡尘的枝头,便怒放了满树白花,在黑夜中散发出清冽的香气,硬是在喧闹俗世开出空谷幽兰的味道来。他如那当空皓月,让身边的繁星都黯然失色。他也如月那般洁净美好,不染纤尘,安静地发出温凉的光,却叫人移不开眼。他也如月那般奇幻盛大,飘逸灵动,一枝生花妙笔荡开浓墨重彩,只手清淡几笔就书了半世盛唐。他随月光四处流泄,洒脱不羁,潇然自在,再大的打击,小小的低落过后又是仰天大笑的楚狂人,过处只留下一道清风。
    或许,他也如月般孤独。漫天星辰,却只一轮明月,寂寥地观望世间。
    醉与醒之间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是醉了,不然怎会不应天子昭?李白是醒了,不然怎会不应天子昭。他到底是醉是醒,是梦是真。他醉着,也可能正是清明的时候,彻悟了他早就隐约知晓却可以不去追问的东西,看淡了所执迷的猎猎旌旗。可一旦醒来,明知前路崎岖,他又忍不住躞蹀而上,投身于纷乱的漩涡。
    这个世界不符合他的理想,于是明知举杯浇愁愁更愁,也还是一杯一杯复一杯,把自己沉溺在酒坛中,麻痹在梦境里。醉时,可以歌月徘徊,舞影零乱,能够脱离烟火的网罗,重归于云霄之上去。在那里,他方能一干醇厚甘美、芳香浓烈的自由,浪漫与才情解离到极致,才会有“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他睁着一双半醉半醒的眼睛,孩童一般懵懂天真地望着世间,仿佛全然忘却这人世给予他的悲欢。

    火烧杏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
    他挑起长剑破开时空,直直撞入人梦中,一息一幽兰,一步一青莲,一身白绸上光华流动,长袖清扬,衣袍飒飒。斟一盏月华,酿一壶美酒,以指为笔,挥洒诗篇。是他吗。是他吧。一步踏尽一树白,一梦惊世长安仙。

    55 陈虹宇 (゚⊿゚)ツ老师我真·交了作业

    李白杜甫写作练习

    近期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歌,初步领悟到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之准确评价。 李白诗风多变,多以清新飘逸,雄奇浪漫见长,诗歌内容涉及广泛,尤其是抒发理想受挫的苦闷,放...

  • 我认为严老师一定不知道谁交了作业

  • 李白是个什么属性的人
    李白这个人可能不是个人。
    比如苏轼和李白,世人评论他们一个豪放洒脱一个飘逸洒脱,听着差不多。
    李白:“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你们都是大傻逼你们都不理解我我是神仙谁要拦我我要摘月亮!!还我月亮!!!!!”
    苏轼:“行吧行吧你们爱咋的咋的。啊什么又要贬官?成吧成吧!我这儿有好吃的!我要发明新菜啦!”
    李白不属于人间,而苏轼永远属于人间。

    李白这个人好像是个高富帅。
    李白家里经商,而后经孟浩然介绍,入赘了丞相府。所以即使李白是商人之后,不能参加科举,这丞相府里锦衣玉食也够他挥霍。“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这家伙,真是个败家子。再者,这家伙交的朋友都是有钱又不在乎钱的角色。例如《赠汪伦》里的汪伦,坐拥别墅几座,请李白过来天天蹦迪这是不存在的。
    怪不得他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潇洒。

    李白这个人特傲娇。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唐才子传.李白》
    有天太白喝高了,骑着个小毛驴,大摇大摆的从别人县衙路过。县令不认识这货,大怒,把这家伙抓住盘问他是谁敢如此无礼!这货淡然一笑,拿了状纸写了几句话。

    李白笑笑就溜了

    为什么李白这么屌?
    因为他是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55 颜虹茹

  • 所以,一定要交在评论里吗,。,感觉像是公开处刑

    李白杜甫写作练习

    近期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歌,初步领悟到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之准确评价。 李白诗风多变,多以清新飘逸,雄奇浪漫见长,诗歌内容涉及广泛,尤其是抒发理想受挫的苦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