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广东
  • 《老人与海》 读后感
    高二九班丘舒恬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老渔翁圣地亚哥无疑是一位悲剧式英雄,是尼采笔下的酒神英雄。圣地亚哥沉醉在辽阔无垠的洋面,靠捕鱼谋生,与海鸟,飞鱼,海豚为友,热爱着与蔚蓝色大海有关的一切事物。文中描写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殊死搏斗三天三夜,即使圣地亚哥双手因钩绳勒紧肉里而血肉模糊,饥饿,困倦,精神紧绷一次次折磨着圣地亚哥,然而这位老渔夫却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以快活和享受的姿态拼搏到最后。
    人生是一幕悲剧,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终极根据,但生命敢于承担自身的无意义而并不消沉衰落,这是内在情绪的抒发。老人圣地亚哥最终只带回来一架被咬得残破不堪的鱼骨头,结果无疑是失败的,但老人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受伤的会成为我们身上最强壮的地方。”毫无疑问这是老人对捕鱼的热爱,沉浸在这般热爱中展现出酒神精神的意乱情迷,让他得以挣脱外在痛苦,接受一次次心灵与肉体的锤炼,回归最原始的本我,从而沉醉在永恒快乐中。这强大的意志力是海明威作品中“硬汉”精神的体现,老人接受了伤痛与遗憾,决定再一次出海,迎接新的挑战。
    没有接受过挫折与失败,总是一帆风顺的人,无论他现在多么优越,多么令人羡慕,都称不上强者。“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老人的意志激励着我们在一次次艰难挫折中奋发向前,坚守内心的快乐。

    【学生作业】9班:2022.10.29《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读后感

    要求: 1.从《老人与海》《百年孤独》中选择一本书,写一篇鉴赏短文,自拟标题,不少于500字。 2.鉴赏短文内容可结合本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拓展阅读资料展开,鉴赏可以聚焦一个...

  • 《谏逐客书》读后感
    高一九班 丘舒恬
    鲁迅有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则有殊勋。"李斯作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其文章受后人追捧。《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其言语精炼,句句千钧,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
    《史记》中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事情暴露后,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作为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李斯自然希望辅佐帝王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人生抱负,他深谙秦王嬴政想一统天下、成就霸业的心理,写下《谏逐客书》,希望秦王收回成命。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仅“闻”“窃”二字,将对立双方转移到秦王与大臣,并且让自己避开抗命不遵的雷区,为秦王收回成命留下余地。委婉谦虚的话术,读来更易接受,并为进一步论证进行铺垫。在平时的对话或谈判中,对话双方的立场,地位,心理等都是对话顺利的关键因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选择对方更容易接受的说话方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达成目的。
    为论述中心论点,作者在第二段举出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君主任用贤才,使国富民强的例子,反面假设“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史论结合,使论证具有说服力。铺陈秦王所好数宝皆非秦国所生,文气通畅而言调谐美。“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将“用外物”与“逐外客”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尖锐批评了秦王做法失当,非一统天下之术。文章词藻优美华丽,运用举例,对比,类比多重论证,使辩驳深刻有力,无懈可击。
    正如李斯所说“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任何伟大的事物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每一分努力都会有收获;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帝王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最终打动秦王,恢复官职。《谏逐客书》具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9班作业(5.14)

    写《谏逐客书》读后感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5月15日下午5点前,以回帖评论形式提交作业,读后感格式要求:包含读后感标题、班级、姓名。 提交前请大家认真检查标点符号,检查是...

  • 读《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有感
    高一九班 丘舒恬
    中国两千年皇权社会,宋朝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中国封建历史贯穿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进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由魏晋隋唐的贵族政治转变为宋代以后的官僚政治,是唐宋间发生的巨大变革之一。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宋仁宗和他的精英们演绎出惊天动地、跌宕起伏的风云际会,开创前无古人繁华时代的故事。
    在专制体制下,一个理想文人社会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君主的素质。
    宋仁宗本人宽容仁厚,体恤民生,他虽然不算一个圣文神武的皇帝,没有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没有汉武帝励精图治,但是他广纳贤才于麾下,包容各式文人,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文化巨擘星光闪耀,吕夷简、晏殊、范仲淹等政治大家名臣辈出,有着不同于前朝后世的雍容华贵。
    开篇向我们揭开宋仁宗身世。出身卑微的太后刘娥无法诞下子嗣,侍女李氏偶然被皇帝宠幸生下皇子,这个皇子便是宋仁宗。刘娥宣称皇子是自己所生,母凭子贵登上“皇后”之位,走上权力前台,垂帘听政。
    然而并非大权在握之时,就可以任意为之。我们拥有的一切受生命所束缚,没有哪个家族可以长年累月的富贵,再成功的人抵不过生命的凋零。刘太后也一样,再大的权力,再多的金钱,也阻止不了生命的流逝,死后权力和金钱都将化为泡影。
    面对刘太后时期布局在朝中的官员,宋仁宗进行重新洗牌,将所有刘太后的亲信外放至首都之外,重新安排自己的亲信至重要岗位。当时的宰相吕夷简作为刘太后的心腹,被仁宗下放至权力中心的外部,又靠着自己的能力回到了相位,因为下属官员们对其的嫉妒,再次罢相。又因为其突出的工作能力,又重新从外省回到了权力的中心。吕夷简向宋仁宗提出八条规劝,即: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贿、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宋仁宗皆虚心接受。他辅佐年少的宋仁宗,正确处理北宋社会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吕夷简死讯传入朝中时,宰臣正在向仁宗奏事,仁宗悲哭道:“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旋即在禁苑中为其服丧发哀,并辍朝三日,下令有关恤典从优,追赠太师、中书令,赐谥“文靖”。
    被誉为宋朝三百年唯此一人的范仲淹,少孤而贫,勤学不辍,在饥寒困苦中破茧成蝶,涅槃为儒雅高隽的士子。而后贡举入仕,心忧天下,历经坎坷而不坠其志,怀忠义以报社稷,天下呼为圣人,后世奉为楷模。
    范仲淹直言进谏,不畏吕夷简强权在手,建议皇帝追究吕夷简党同伐异之责。而吕夷简则指责范仲淹“荐引朋党,越职行事”,宋仁宗不愿失去左膀右臂,将范仲淹逐出朝廷,欧阳修,尹洙等人因站队范仲淹纷纷被贬。这些文人虽天各一方,相互通信,相互鼓励,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动地刻画了范仲淹这位政治大腕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追求和豁达乐观态度;欧阳修被贬到滁州,而写出了《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山水,与民同乐大智慧也让人赞叹不已。范仲淹,欧阳修等居江湖之远,像一颗颗种子,日后长成参天大树,呵护自己的理想天空。通过这几篇文字,我们也可看出宋仁宗一朝的政治家们心系国家的宽广襟怀。宋仁宗以仁治国,大臣以才治国,君臣共治,开创了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
    孟子曰:“仁者爱人”。能被称之为“仁”者,起码都是王朝中等以上的皇帝。宋仁宗性格宽厚,广有仁慈,王安石对其评价是:“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王夫之更是对其推崇至极,高度肯定宋仁宗的德、才、礼、功业,谓之真君子。
    “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宋论》”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宋朝时期皇帝广开言路,重文轻武,士大夫尽可能发挥最大作用,但是这样温和的政治环境无法解决三冗问题,不可避免走向衰落,也让我明白了即使是资质平平的普通人也可以因他人之力成就一番事业。

    高一9班作业(2022.5.1~5.4):《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读后感

    作业要求: 1. 5月1~4号阅读完书籍《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写作一篇读后感提交。提交形式:在本文后面以评论形式跟帖提交作业。 2. 读后感内容和格式要求:自选角度,自拟...

  • 《写给中学生的十八堂国学课》读后感

    辩证思维指的是以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文章通过道家的故事“齿亡舌存”引入主题并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有普遍联系的,万事万物都在其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

  • 《幸福的方法》第1.2章读后感

    和文中的蒂姆一样,我曾经深信胜利可以令我快乐,可以缓解我长期以来的空虚感,牺牲现在的快乐,才能换取未来的幸福。 当我拼尽全力,通过身体与心理的折磨获得了不错的中考成绩,但...

  • 《写给中学生的十八堂国学课》第三课《大道至简》读后感

    大道至简,语出《还金术》“妙言至径,大道至简”,是中华文化以简驭繁的思维与简朴简约文化的体现。 开启尚简之门的是万经之祖《周易》中的八卦。先民运用归纳推理思想,将世间万...

  • 《写给中学生的十八堂国学哲思课》第一课《天人合一:与自然相生相融的境界追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开篇第一章讲的是庄周梦蝶的故事,在梦中庄子分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在他看来,“天地与我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