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广西
  • 高二九班 朱衍蕾
    读《百年孤独》有感
    《百年孤独》,初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的内心是疑惑的。长达百年的孤独,那么,这究意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这是《百年孤独》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宣告了马孔多的消逝与布恩迪亚家族永恒的没落。我倒觉得十分荒诞。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布思迪亚家族的兴衰,随看被沙尘摧毁的马孔多,永远地落幕了。尘归尘,土归土,世间,再无他们的痕记。一个家族,一个村镇,以如此荒诞的方式终结,又怎么能不令人感到荒诞呢?
    《百年孤独》这本书,处处都露着“孤独”。
    马孔多位置偏僻,与世隔绝,难与外界沟通,马孔多是“孤独”的;马孔多的居民自封于一方封闭的空间,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被冠以反复使用的那几个名字,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沟通,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孤独”这一主题,贯穿了《百年孤独》这一本书。作着以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荒诞的写作手法,加以光怪陆离的奇异现象,真实反映拉丁美洲被殖民的历史,影射拉美人民由于无法摆脱孤独封闭的生话,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麻木地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百年孤独》亦是寻根文学的化表,摆脱孤独,寻我自己所属种族的根。而不是被外来所裹挟,浑浑噩噩。

    【学生作业】9班:2022.10.29《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读后感

    要求: 1.从《老人与海》《百年孤独》中选择一本书,写一篇鉴赏短文,自拟标题,不少于500字。 2.鉴赏短文内容可结合本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拓展阅读资料展开,鉴赏可以聚焦一个...

  • 读《谏逐客书》有感
    高一九班 朱衍蕾
    《谏逐客书》一文,成于秦朝宰相李斯笔下,是秦朝大臣、文学家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知晓,秦始皇嬴政也曾有过听信宗室大臣进言,驱逐各国人才一事儿。或许是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原的功绩过于耀眼,以至于我下意识认为他素来便知人善任,求贤若渴。不过也是,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领袖。
    《谏逐客书》此文,辞藻华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李斯对秦王诚恳的劝谏,细细品读,便能体会到李斯劝谏的高超技术。
    要知道,李斯进谏的对象是秦国的国君,是一名“王”,措辞要是稍有不逊的地方,放在那会儿,大抵是极重的罪名。所以,他开头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任用人才为例,强调“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强调客卿、人才对秦国的作用。秦王看了,也不好说什么。毕竟,这四位都是秦王的先辈,他们都用人唯贤、知人善任。
    下文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比喻、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读来一气呵成,我们能够感受到文章对人极强的说服力,能够领会斐然的文采与奔放的气势。
    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文章的第二段。本段多用排比、对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极尽言辞描绘了秦王取天下珍宝用以享受的生活的奢靡,却又不乏诙谐的嘲弄。运用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逐步点出客卿、人才的重要不言而喻。最后,直接道明了秦王想要“跨海内、制诸侯”、想要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死死攥住了秦王心中的那根弦。
    无外乎文学大家鲁迅先生对李斯极高的赞誉,评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仅是《谏逐客书》此文,我们便能看出,此言不虚,李斯不愧此赞誉。
    尾段的结语,指出了秦王"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亦深化了文章主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由此观之,《谏逐客书》一文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品鉴、学习的地方,而这篇文章所表达的知人善任的思想也值得我们思考。

    9班作业(5.14)

    写《谏逐客书》读后感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5月15日下午5点前,以回帖评论形式提交作业,读后感格式要求:包含读后感标题、班级、姓名。 提交前请大家认真检查标点符号,检查是...

  • 读《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有感
    高一九班 朱衍蕾
    《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单看书名,便已知晓,这本书讲的是赵宋王朝。
    提起赵宋王朝,或许,便会想到辽宋夏金元政权的并立,想到赔款求和。但,我们无可否认的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经济之发达,文化之繁荣,在历代王朝里亦无第二。
    商业兴盛,贸易频繁,夜市灯火不绝,行人不绝如缕;
    文人辈出,雅士云集,才者流芳百世,宋词千古流传。
    那就是,赵宋王朝。
    《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简介里,有这么一段话:
    “他莺歌燕舞,华晔玉瑾,性格如宋词般温婉,气质如兰花般高雅。他市列珠玑,云盈丰华,创造了不可一世的繁华和登峰造极的文化。”
    作者用华美的辞藻,道尽了宋仁宗的功名。
    纵观中国历史,宋仁宗的存在感也许真的很低。
    秦王扫六合的功绩被世人铭记;汉武帝大一统的局面被世人称赞;唐玄宗“开元盛世”的盛世被世人歌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皇帝有很多,足有四百多位,有为之君也不算少。宋仁宗夹在中间,倒也真有点儿不上不下、不尴不尬的味道儿。
    但是,宋仁宗在位期间,的确是宋王朝的巅峰。
    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宋朝的六位都在宋仁宗在位期间登上历史舞台,相信被要求背诵这六位名家的作品的诸位,都是被这六位名家的才华所折服的吧?
    这也只不过是宋仁宗在位时期文人墨客的冰山一角。
    赫赫有名的“千年科举第一榜”就出现在宋仁宗在位时期,同榜数十位进士苏轼、苏辙、张载、程颐、程颢、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等均名动千古。
    现在是不是有点理解《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这个书名的意思了,“千古第一榜”的进士,可不就是宋仁宗的帝国精英?
    宋朝,文人参政,登上了政治舞台。我们所熟知的,所不熟知的名家、雅士活跃在各个领域,文学界、学术界、政治界、科学界……他们,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大放光彩。
    “这一时期名人荟萃,吕夷简、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狄青、富弼、包拯等名臣辈出,足以令前人汗颜,更为后世津津乐道。”
    可不是,宋朝,或者说宋仁宗在位期间名人辈出,其人才之盛,历史上,大抵也没有可以与之比肩的另一个王朝了吧?
    “这些名人生活于同一个舞台,演绎出惊天动地、跌宕起伏的风云际会。”
    是啊,这是一场以文人为主演,独独由文人演绎的风云。历经千年,传诵至今,后世子孙景仰向往。
    不记得是在哪看到或听到的了,“如果你要穿越了,你要穿越去哪个朝代?很多人的选择都是宋朝”,那么,为什么呢?
    曾经的我尚且想不明白,如今可能有一点儿懂了。
    那个时代,英才辈出。
    一位位文人在那个时代写下了闻名天下的词赋,一位位士人在朝堂上畅所欲言,一位位雅士在山水间游乐。
    如果你有幸能够穿越千年的光阴,越过厚重的历史风尘,走入那个文化灿烂的宋朝,亲身感受宋朝的人间烟火,品读名人大家的真迹,聆听文人雅士的词赋著作,亲眼见证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你,愿意么?
    我想,我是愿意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想去看,范仲淹的忧国忧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想去看,王安石笔下的春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想去看,欧阳修的醉翁亭游;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我想去看,苏东坡的湖上初晴……
    宋朝,这个时代,“又被诟病效率低下,内部倾轧,积贫积弱、金瓯残缺”,但是,无数文人雅士诞生在这个时代,他们,应运而生,又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希望?
    “中国两千年皇权社会,宋朝是个独特的存在。”
    宋仁宗也是一个独特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或许宋仁宗十分平庸,但是,他给宋那个时代留下了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文人雅士。这笔财富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亦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阅读《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这本书,看着书中轮番登场的名人大家,便会发现,他们无愧于“帝国精英”这一称号。

    高一9班作业(2022.5.1~5.4):《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读后感

    作业要求: 1. 5月1~4号阅读完书籍《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写作一篇读后感提交。提交形式:在本文后面以评论形式跟帖提交作业。 2. 读后感内容和格式要求:自选角度,自拟...

  • 毕淑敏《我很重要》读后感

    人啊,或许总是在纠结这、纠结那,担忧这、担忧那,总是在思考着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不然,又怎会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句哲学语言呢? “我是否重要”也是一个富...

  • 《荷塘月色》读后感

    月色,素来是文人雅客们所歌颂、所赞叹的。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中,不乏以月为题,颂月之名。近现代的散文里,亦可瞧见月的身影。 品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先生笔下的月色陶醉...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十六讲读后感

    “传播的方式、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使传统媒体面临挑战。但这个社会总得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也是不应该变的。 评论作为一种讲理的文体,一种凝聚社会价值观的文体,一种推进时事进程...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十五讲读后感

    “很多人一听到“逻辑”就头疼,觉得纠结于逻辑问题很“烧脑”,这是对逻辑的误解。 其实,日常说理说需要的逻辑并不复杂,不像数理逻辑那样,需要通过复杂的算式和符号进行演算和推理。...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十四讲读后感

    评论最简捷最常用最直观的分析工具,就是因果判断。 同时,虽然简单直接,但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因果判断。因为很多人对因果判断的思维都存在一种单向、单一、线性的认知模式,而看不到问...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十三讲读后感

    “评论从业者的思维是什么呢?评论思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思维? 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批判性思维——不满足于某个标准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去挑战权威,敢于对主流观点说不。 ...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十二讲读后感

    “之所以一两段就把全篇意思都说完了,就是因为他们在头两段文字里下判断太多了,以至于后面也就没什么可说了。” 看到这段话的你,是否有过这种情况呢?至少,曾经有过吧。下意识的判断...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十一讲读后感

    论证,不仅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也是日常交流中说服的核心。 想想看,平时,和别人争论时,我们要说服别人,要让别人接受一个道理,是需要论证的,要以事实和逻辑去论证,要有论证的过程。...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十讲读后感

    天马行空的想象,脱胎于现实,皆以现实为基础。因为,无论多么惊世骇俗的想法,都是要有一个落脚点的。 评论写作,自然也需要“事实”。 评论写作常被简化为“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九讲读后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待一个问题需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能见到不同的景象和问题,不同的角度会呈现出不同的问题,不同角度的分析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和传播效果。 一...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八讲读后感

    选题,素来是写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能否在万千作品脱颖而出,在于选题的好坏。 新闻评论的选题,需要通过自己独特、有洞察力的判断,把隐藏的新闻挖掘出来,引导舆论对某个话题的关注。...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七讲读后感

    还记得,初中那会儿写作文,经常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憋。写着写着,停下来想了好久,才提笔接上。 所以说,构思是很重要的。 写作前,花点时间构思整篇文章,使思绪连贯。让写...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六讲读后感

    华美文艺与利落简练,放在文章中,素来是两个写作的方向。 文笔大气恢宏,笔下的世界波澜壮阔,修饰的文词恰到好处,与文章相得益彰。这是一种境界。 干净简练的字句行云流水般描述一个...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五讲读后感

    无论什么时候,第一印象都是十分重要的。交际,面试,作品……都是如此。 写作的时候,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的注意力?需要抓手“抓”住他的眼球,用钩子“钩”住他的思维。因此,构...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四讲读后感

    罗里吧嗦一大堆的废话和清晰明了一小段的主旨,你会选择看哪个?大多数人而言,都会选择后者。 评论写作,要有表达效率。要尽可能用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把复杂的事情用简单和...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三讲读后感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虚幻的庞大平台,森罗万象。在当下的舆论场中,任何一个缺点,都可能成为别人攻击你的借口。 每个人思考的角度,所处的立场不同,借着网络的掩护,对于自己不喜的言论,...

  • 《时评写作十六讲》第二讲读后感

    这一章的主题,是让我们跨越写作的心理障碍。 确实,每当谈起写作,很多人心中涌现的是不耐,厌烦。这些心理障碍,困扰了我们。因为我们对写作的敬畏心理,让我们对写作畏而远之。 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