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河北
  • @鸢十 等去看看台版的村上的书再发表自己的观点,没看过都还不好说。

    从巴别塔到柏林墙

    处在历史当口的人难以洞察事件的重大,人们对历史的概念向来是从现在向过去追溯的。若有先知者能够早一步洞悉某一事件在未来的意义,通常是因为他所经历的足够让他注意到细微表象之下的本...

  • @鸢十 哲学本来就会创造出很多词汇,这个如果不在他本来的语境里很难能体会作者的本意。这个也是很多哲学家花大量的精力去解释一个词汇的原因。我们去翻译很多东西事实上已经是在给汉语里某个词汇赋予更多的意义。至于日本,是因为日本在早期的时候对欧美哲学都已经有了相当透彻的研究,尤其在法系哲学领域,他们都有很多哲学工作者曾师从郭尔凯郭尔等大家。所以在用日语看哲学的话可能每个词的释义会更加具有普适的逻辑性。

    从巴别塔到柏林墙

    处在历史当口的人难以洞察事件的重大,人们对历史的概念向来是从现在向过去追溯的。若有先知者能够早一步洞悉某一事件在未来的意义,通常是因为他所经历的足够让他注意到细微表象之下的本...

  • @塔塔酱 中国在科幻小说上想要有所作为很难啊

    从巴别塔到柏林墙

    处在历史当口的人难以洞察事件的重大,人们对历史的概念向来是从现在向过去追溯的。若有先知者能够早一步洞悉某一事件在未来的意义,通常是因为他所经历的足够让他注意到细微表象之下的本...

  • @鸢十 嗯,其实我接触文学类书籍比较晚也比较少,思想类的书反倒是会读得更多一些。比如伏波娃,魏宁格等,至于哲学类的也可能是因为翻译的问题很难能进入他们所描绘的思想世界。二十一世纪之后同时也是人的精神世界从哲学转向艺术的一个时期,也是哲学在艺术当中寻求栖身之地的同时艺术向哲学维度攀爬的阶段。我也喜欢外来文学,他们对于人的内心的细致刻画应该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此时对于一本书来讲文学的雅致理所应当的扮演这辅助的角色,总是哪一天我们找不到优美的翻译,但是因为思想的深邃它同样吸引我们去阅读。但是同样这些细致的刻画却成了引起共鸣的关键因素。春上春树善于刻画平凡或者社会边缘的人物,对于主人公心理的刻画一贯地细致入微,但是没有触动到我。夏目漱石的《こころ》他的翻译人应该没有林少华优秀,但是夏目是在写一个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所遭遇的困境,以及思想上与人隔离的孤独,一个男生强忍泪水把他读完。这个就是一个伟大作家和一个优秀作家那时在我心中所形成的区分,对文学的选择那时也开始有了方向感。

    从巴别塔到柏林墙

    处在历史当口的人难以洞察事件的重大,人们对历史的概念向来是从现在向过去追溯的。若有先知者能够早一步洞悉某一事件在未来的意义,通常是因为他所经历的足够让他注意到细微表象之下的本...

  • @塔塔酱 不应该说是迎合吧,应该说是应付。我之前有简略读过三体,里面关于理论物理的引用太过于随意和粗糙。但是他涉及的领域不是中国百姓所擅长的,反而让人觉得三体是一本很严谨的科幻题材的小说。国外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几乎是和科技的发展相一致的,夸张点说是作者和导演的想象力引领着科技的发展方向。如果能出现三体式的中国未来科技,那才能说明这个科幻片有其长远的价值。

    从巴别塔到柏林墙

    处在历史当口的人难以洞察事件的重大,人们对历史的概念向来是从现在向过去追溯的。若有先知者能够早一步洞悉某一事件在未来的意义,通常是因为他所经历的足够让他注意到细微表象之下的本...

  • 语言的运用这块儿本土的文学和翻译来的文学在感觉上就会存在差异。甚至是读沈从文或者北岛,这种感觉还是能体会得出来。至于究竟是存在怎样的差异我也说不出来,这个可能是因为汉语是活语言里最为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那种深沉自然而然地就可流淌在作者的词句里。但是翻译文学没有,外来文学我们今天读的应该都是经过二次加工的文学产品(读原版除外),甚至一些人的文章我们迄今都没法去翻译,比如大卫福斯特的小说。其实这么多废话,我所说的中国式小说只是一种感觉上区分而已。读红楼梦和读北回归线在感觉上总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异。

    从巴别塔到柏林墙

    处在历史当口的人难以洞察事件的重大,人们对历史的概念向来是从现在向过去追溯的。若有先知者能够早一步洞悉某一事件在未来的意义,通常是因为他所经历的足够让他注意到细微表象之下的本...

  • 你好,看着你的文章也不能说喜欢,但是总感觉还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文风很贴近一种翻译文学,写的内容逻辑性无可指摘。关于类似于永恒这样的一个话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一个作者用他的语言或者故事去勾起读者强烈的认同感是他的功力所在。换句话说就是心理唤醒,这个是目前中国所谓当代文学所欠缺的。因为日本的优秀文学实在太多了,我倒是希望在你身上能找到一点中国式小说的影子。但愿你以后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从巴别塔到柏林墙

    处在历史当口的人难以洞察事件的重大,人们对历史的概念向来是从现在向过去追溯的。若有先知者能够早一步洞悉某一事件在未来的意义,通常是因为他所经历的足够让他注意到细微表象之下的本...

  • @10的空间宁吉龙 嗯,我还好。只对他稍有了解。

    青木原的魍魉

    开始思索等于开始被耗。社会对此是无大干系的。耗虫长在人心中。必须深入人心中去找。这种死亡游戏,从清醒面对到逃离光明,我们都必须跟踪相随和体察谅解。 ...

  • 视角从作者切换到教授身上还算自然,关于死亡的议题应该是日本文学里讨论的非常多的一个方面。你喜欢川介龙之介吗?

    青木原的魍魉

    开始思索等于开始被耗。社会对此是无大干系的。耗虫长在人心中。必须深入人心中去找。这种死亡游戏,从清醒面对到逃离光明,我们都必须跟踪相随和体察谅解。 ...

  • 一劳永逸只是个过程

    从我懂得游玩之乐的那日起,便极尽之所能力求一种一劳永逸的状态。从小学到高中,我总是会在学校里把一天的课业全部完成,以获得更多的游玩时间;为了在假期能够摆脱父母的管束,我也...

  • 一剪梅

    烟雨飘零暮色离,轻歌绕梁,灯火万家。 声声贺岁随风散,三更不眠,窗前自饮。 夜里寻他千百度,新春圆月,一梦如昔。 相思更难独相思,愁上眉梢,情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