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喜欢《边城》
55班 章清扬
初中第一次读这本书,在书店里,高大的书架,交错着的读书人的手肘和汗味。打仗一般抽出一本薄薄的书,反过来看书名,《边城》。书名的印象永远和那股暗暗涌动的汗味连在了一起,于是对它的喜爱也带着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
首先是名字。边城,天边的城市,我已经可以看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小小城市,带着与生俱来的孤独,遥遥立在很远的地方。边城,又带着厚重,一座这样的城里的爱恨,一座这样的城里的炽烈和绝望,又与那些不是边城的城有什么不同?
我喜欢《边城》的灵。文字不算多,不晦涩,带着的所谓哲理,意义也不难懂。初看完,只有唯一的感觉是命运无常,我们规划好的想象到的最后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不该死的死了,不该走的走了,不该孤独的依旧孤独。这是沈从文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自己命运的一种不安全感,但他又将这样的不安全感处理得这么巧妙,这是一种带着灵气的叙事,带着命运感的叙事。我们无法想象那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最后生长出的爱情又如此苦涩。沈从文将他的灵气融进了边城里,从文字的灵动,他善用视觉和颜色,而且似乎较遵循山水画的写意,带一点忧郁一点跳跃,去叙事去写景;到刚刚所说其中展现的灵动的故事,最后是那样有灵气的人物,翠翠,沈从文内心里似乎一直有这样一个缪斯存在,微黑,爱笑,忠厚,身后是大山河流漫山遍野的翠竹。沈从文自己就是一个带着灵气的人,而随之而来的文字也有着灵气。命运的无常,若没有这一分灵气,就会悲怆而非恰到好处的忧伤,若这样的灵气多了,就有些一种不可言说的游戏人间的薄情感,沈从文拿捏得刚刚好,又是一种灵气。
我喜欢《边城》的细腻。沈从文真正是大家,他对于生活的观察是那么细腻,他像一个手里捏着画笔的忧郁的画家,垂者苍白的眼皮,带着一点冷漠的看着世间百态。你看《边城》中对于傩送和翠翠初恋时两个人的状态,几乎可以在生活中对号入座:翠翠看见傩送会脸红跑开,会在得知有情敌时闷闷不乐;傩送会为了一只酒葫芦跑到翠翠的家,会为了翠翠努力地去出彩,更会为了翠翠放弃碾坊。美国电影《怦然心动》中,那两个小孩的初恋,又与此有何不同?《边城》中,恋爱中小女孩的敏感,多虑,孤独,没理由的忧郁都表现得那么细腻,那么完善,可以说很多女作家都无法这样潜下心神去聆听自己的感受。还有对湘西奇妙风俗,淳朴人情和世外桃源般环境的描绘,也让人叹为观止。《边城》开头两章沈从文用全方位的手法无比细致地描绘了茶峒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节日等等,带来了一个真正为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为一段纯真爱情的展开铺展了一个伊甸园一般的氛围。更为重要的是,读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或者官方点来说“拓宽了视野”。从情感到环境描绘,所有的细腻都在丰满着人物本身和故事本身,当读完这个精致又忧郁的故事,茶峒活了,翠翠活了,傩送活了,甚至那个看不清面容的老马兵也活了。
我喜欢《边城》的孤独。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那天闷热的书店和那本《边城》灰色的封面白色的字,我觉得这本书一定是孤独,像一只承载着作家所有敏感神经的不堪重负的鸟。暂且不论沈从文先生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单说这本书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孤独。茶峒不为人知,与世隔绝;翠翠和祖父黄狗生活,没有玩伴;就连一些最欢愉的情节都带着一种淡淡的不归属感,也就是孤独感,比如傩送为翠翠唱歌,是在夜晚,山崖上,树林里,对着残月,唱着可能不会被心上人听到的歌,一种忧郁感随着精巧的画面袭来。孤独是成就艺术作品的捷径,也是塑造美感的捷径。譬如黛玉之美,黛玉之孤独孤僻,创造了她不同旁人的美,美得执拗美得不近人情。沈从文无疑是爱这样的孤独的,他写孤独的翠翠写得那样深情,那样惹人喜爱。但无疑他也是矛盾的,他不知道这样的孤独究竟好不好,他似乎感受到了孤独,不归属不合群对他个人造成的影响,于是在《边城》里,创造出翠翠的美翠翠的灵的孤独最终也让翠翠继续孤独-----因为孤独,翠翠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情,她与傩送几乎没有认真的交流过。
孤独让这部作品带着一种忧郁,精巧,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气质在那个年代的文字作品中独树一帜。
《边城》的灵气,《边城》的细腻,《边城》的孤独,让它在我心中就像一个人,一个老友一般亲切。这个老友不善言谈但内心丰盈,这个老友有着清澈的像小兽一样的眼睛,有敏感的单薄的眼皮,有不属于世界的不安全感,有不属于世界的文雅英俊。他长得似乎很像沈从文,又似乎不像。
共读《边城》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