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上班了,有了所谓的身份,所以和不熟的人交流,就有了颇多顾虑。生怕说错了开罪了别人或成了别人的笑谈。话说的多,担心别人嫌聒噪;说的少了,怕人说高冷;太幽默,担心人嫌轻浮;太正经又怕人说死板。久而久之也就不会说话了。太多的顾虑让我们把自己包裹的很严实,也让很多本来能成为朋友的人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来自一位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传媒工作的老同学发来的感慨。
是呀,当我看完这段话之后,我感同身受,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感性,我们往往想要以心交心,可每每换来的却是心碎。有人说工作岗位无朋友,我曾经特别想要打破这句魔咒,所以工作那会儿也和两个同事交好,当时觉得关系还不错,不过现在看来,可谓是人走茶凉。这不禁也让我思考过,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现在的人在面对真心的时候仍旧不用真心?昨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我看到之前的同事跳过我给另一位同事点赞评论。试问,如果这么冷漠不如删除好友,何必当空气?这可能又回到了那句话“工作岗位无朋友”有些人让你变的五毒不侵甚至有些人表面和你称兄道弟,实际上由于他那嫉妒在作祟,已然蒙蔽了心成了魔。可能大家在生气的时候,都会想说这么一句话吧“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我也有想过这句话,甚至我还会认为我在一步一步的前进,有些人永远也不会参透我们高知识分子的频道。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别人,而是我们自己首先说“NO”。
其实我们今天的人可以学一学古人,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所告诉我们的不是苛责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不知道大家读到这里有没有点头的动作,无论你现在处在校园还是已经步入社会。我们每一步走的都似乎有些过于小心翼翼。这并不是正常教育目标下所应该培养出来的素质。我们说当年契诃夫在其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描写的那个性格孤僻、恐惧变革、胆小怕事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他是一个可怜甚至可悲的人。虽然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多的却也是一位受害者。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虽然孟子理论上的出发点是向善论,但就其文章来分析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那么,我们其实天生善良、充满朝气,何必非要把自己包裹起来?我们不如敞开心扉的交朋友,有说有笑何乐而不为?在手机主导思维的时代,我们缺少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沟通。
让我们和“装在套子里的人”说NO吧!
今天,我们每个人把那严实的“外套”脱下来。
明天,我们仍然以心交心,谈笑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