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本(1)
1.15
(《周易程氏传》伊川先生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
这是伊川先生在解释艮卦时说的一句话。
艮,上下都是山,两个独立的个体,如何相处呢?《彖》曰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人与万物相处都要讲究一个义字,什么事当做,什么是不当做。《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16
(《程氏经说·易说》伊川先生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端,固然可以解释为发端,但在这里作“边际”更确切,始,专言始终。易之道,动静变化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阴阳的变化无始无终,这是永恒之道。此义与第十三条相似。
1.17
(《程氏经说·论语解》伊川先生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序也。乐,和也。人如果抛弃了仁义,那社会就会混乱无序,人们就无法和谐相处,所以,仁是天下之正理。
1.18
(《二程遗书》)明道先生曰:“天地生物,各无不足之理。常思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有多少不尽分处。”
《孟子·滕文公》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天地造生万物,各自都是非常完备的。后来朱熹在《中庸章句》里发挥说:“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这类似于六祖慧能所谓“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自求方为根本,可是人们更多的是向外求,而且经常委过迁怒于人。颜回不幸早死,孔子非常痛心,他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可以说是孔子对颜回的盖棺定论,可见,不迁怒于人,凡是反身自省,是君子多么重要的品质。
考察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发现,各自都有太多不能努力尽到自己的本分的地方。分,本分,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