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其优,其美,在新教育人发自内心的不懈努力,如春风般,吹开新教育人的心灵之花。 一个教育者的活力正是奋斗着的青春,所以,趁青春年华,奋而愈发! 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个人也都是爱听故事的人,《一个乞丐的艳遇》的故事,让我感受到改变的魅力所在,这不正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去做的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这个道理,要想使得我们的教育一贯如新,永葆青春,我们就要在努力的道路上不断地改变,创新。
这也令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讲到的一节语文课——《青花》: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新教育之所以“新”,正是因为新教育在超越中传承。 而老子与孔子关于牙齿和舌头的故事又让我想到了秋瑾和鲁迅。二者皆为爱国志士,但其报国方式截然不同,秋瑾如“牙”,激进而猛烈,故“不惜千金买宝刀”,最终“洒去犹能化碧涛”,一生短暂而灿烂,巾帼不让须眉;而饱受秋瑾抨击与不屑并被之称为保守派的鲁迅,则如“舌”,虽不曾提刀策马,战场杀敌,马革裹尸,但其手中之笔,恰如钢刀利剑,使得当局者惊恐万分,咬牙切齿却对先生束手无策,而民众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萌芽,不断走向光明。 我们社会的进步需要像秋瑾那样的英雄,敢于打破黎明的黑暗,也需要像鲁迅那样的灵魂,不断引导并改变民众的思想。此二者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
我们的教学大概也需要如此吧,千人千面,万千性格。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做敢于做“千手观音”,可刚可柔,亦刚亦柔,刚柔并济,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材施教方可“对症下药”。 孔子失马,子贡虽能言善道,终碰壁而回;新来者虽显青涩,竟引驹而归!何也? 老农只知农耕忙,故子贡高谈不入耳,新来者能言其识,故而牵得马儿归。 我想,我们的教学也一定要“接地气儿”,利用我们周围的,贴近孩子们生活的素材,说孩子们听得懂的话,愿意听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我常问同学们是否看抖音或者头条,孩子们一听,个个精神抖擞,这时我会分享一些传递正能量的信息,比如四川凉山的火灾,消防官兵们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巴黎圣母院付之一炬带给我们的反思,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防溺水事故带给我们的警示等等,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我想,我们的新教育提倡同学们聆听窗外声音,而分享无疑是一种比较不错的方式,贴近同学们的生活,更容易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新教育便是“心”教育,用心,才能守得明月;创新,才会迎得花开。
我们坚信:行动必有收获,坚持创造奇迹。誓将新教育这团星星之火进行到底,必将新教育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新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