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好在何处?1000个人可能有1000种理解。素质教育一定是好的教育。何为素质教育呢?鲍鹏山教授说:也许我们说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但我们知道什么不是素质教育。知识和技能就不是素质教育。这话真听得我们一头雾水。如果知识和技能都不教,那我们的教育还能教些什么?
鲍鹏山教授研究论语。他在《好的教育》中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教育之道,并且归结为“兴、观、群、怨”四个字。鲍教授解释为——有情怀;有观察力、有判断力;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兴、观、群、怨”这四个字把什么是好的教育概括出来了。
这四个字来自《论语》——“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兴”,鲍老师的解释是唤醒,就是我们要让一个人通过教育被唤醒,要让他的内心充满生命力,产生渴望做事的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培养他的家国情怀,这是第一项功能——不是《诗经》的第一项功能,而是教育的第一项功能。
我们就且从教育的这第一个功能开始说起。针对这第一个功能,那么知识和技能还真算不上是素质。鲍教授笑谈,目前我们的现状,幼儿园的教育倒是最接近这个理想的状态。幼儿园不教具体的知识,保护孩子自由的天性,学习接人待物的规矩等,倒是更接近于唤醒孩子内心的生命力。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忙着择校,更忙着升学,整个陷入极端的教育焦虑中。
我们目前经常探讨的新使命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但是这个宏伟的目标落实到课堂上,如何实现呢?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这是理想和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仅仅告诉孩子我们要爱国,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思政课堂、主题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让学生从小能立下远大志向和抱负,这是我们目前的方法和策略。我想这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为何感到有些心虚呢?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的学生真的能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能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忧患意识吗?这让我想起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让我们心里总感觉有一些不踏实。因为我们多半的孩子,真的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什么远大抱负啊!四、五岁的小朋友有愿望说将来要当画家,我真怕上了几年学后,这单纯的想法也会消失不见,或者一再改变!
我们的小孩子,不去认识黄帝、蚩尤,不去了解屈原和岳飞,想象不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场景,体会不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慰和喜悦......我们的教育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离中国传统的文化也越来越远,我们的担忧也就愈来愈强烈。我们的小学生,只喜欢读“米小圈”、“小屁孩”的故事,只喜欢追《口袋里的爸爸》、《哈利波特》之流。他们的见识、见闻就局限在这些文字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就生长在这样的土壤上,他们哪里能生发出“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哪里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岸胸怀?
鲍教授在《孔孟如何考试》这一节里给我们讲了古代的学生怎么考试:首先是他们考试的频次。他们是“比年入学,中年考校”,意思是每年都可以入学,到隔年才考一次。对比我们现在,大考、小考、中考、终考、周考、月考、堂堂过关、日日抽测......如此考法,真是烤糊烤焦,但凡操心孩子学习的家长,不焦虑就怪了。不要说孩子的烦恼了。
再说古人考试的内容吧!“一年视离经辨志”,第一次考断句,理解辨析这一段讲的什么意思。原来古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能断句自然就有了语感,又能读懂字面意思,这就是最基础的掌握了。“三年视敬业乐群”,第二次考学习态度、同学关系。“五年视博习亲师”,第三次考知识是否广博,是否敬爱师长。“七年视论学取友”,到了第七年,第四次考试能不能讨论学问,有没有自己的见解,是不是懂得如何选择朋友。挺有意思吧,还管咋交朋友的事!最后,到了第九年,原来古人也是九年制,第九年最后一次考试是“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一次考对世界的整体把握,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要“强立而不反”——变成自己内在的生命力量。这就是学有大成了。
鲍教授在这里引用了《劝学》中的一句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句话我以前带孩子们背诵过,我们理解的就是字面的意思。现在有了新理解:笔直的木头做成车轮以后,即使风吹日晒也不会变直了,这是火熏的结果;人受到教育之后,也不再回到原来的愚昧状态了,这就是“强立而不反”的意思,正是“不复挺者”,教育就是那柔的力量。
现在用这样的标准去考试可是大大不行的,也不科学。但这样的考法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和道理,不然,我们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何来呢?
教育就是唤醒。现在我们的教育到底有没有唤醒呢?能不能让孩子的内心充满生命力?让孩子产生渴望做事的动力?比如,学习、掌握文化知识的动力?或者专心的去完成一个任务或者专注的去研究某一件事的动力。是有的,但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先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去寻觅答案,进而找到我们的方向。在教育的路上,我们不止需要奔跑,更需要停下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