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核心问题:
1.思维精力的核心是什么?
2.间隙性休息如何达成思维精力的再生?
3.精力恢复如何助力于创造力的产生?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思维精力的核心是什么?
你是否经历过熬夜或过度身体劳累后疲倦不堪,从而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时候?
你是否有经历情感上的不愉快、挫败、愤怒从而消极一时的时候?
当你觉察出现注意力涣散、过于悲观、思维固化、眼光狭窄等问题时,是在提醒你,你的思维精力不足了。
当你无法保持专注,你就无法把控自己的方向,抓不住生活和工作的重点,一地鸡毛;
当你无法对现实保持乐观时,你就无法积极的去努力,萎靡不振;
所以,思维精力的核心在于保持专注和乐观。
保持专注,就可以在整体方向和局部目标之间灵活游走。
保持乐观,就能在看清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还能朝着目标成果积极努力。
尼克·胡哲,一个生来就没有四肢的男人,从一出生就遭受异样的眼光,如果他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中,那么他就不能专注的去练习各种生活技能,包括对于常人而言非常容易的刷牙、吃饭、写字等;如果他不是那么乐观的接受现实,就不可能站在各种舞台上做演讲,成就今天的自己,成为人生赢家。
进一步说,尼克·胡哲,一个在体能上没有任何优势的人,没有被命运的不公带来的愤怒、挫败、焦虑等情感干扰,而是更加的保持专注,以乐观的心态来迎接各种挑战,这种正向的思维精力反过来让他的体力更强,会游泳、会踢球、会帆船,而且他也收获了自己幸福的家庭,有了漂亮的老婆和可爱的孩子。
这让我想到罗曼罗兰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可能有人会说,正向思维并不总是能够带来期待的结果,消极思维也可以帮我们留意到被忽视的重要需求—可能是食物、休息、情感支持或者眼前的危险。
但书中指出,两种思维的差异在于,悲观者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强调自我防备而非解决问题,因此,面对每天接踵而至的挑战,消极思维会不可避免带来损害,起到相反效果。而现实乐观主义能够解决我们面临的大多数挑战。
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间歇性休息如何达成思维精力的再生?
思维精力的再生有多种方式,包括构建愿景、积极的自我暗示、时间管理等等,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间歇性休息如何促进思维精力的再生。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只占体重的2%左右的大脑,消耗的能量要占整体能量消耗的20%。因此,每日需要处理各类事务的我们,在不断地思考中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特别是在存在着一条或明显或隐晦的信息——长时间连续工作是高产出的最佳途径,“996”是福报甚至成为职场口号的现代社会,长期的脑力劳动让我们时常面临思维精力枯竭的问题。
在《如何像达·芬奇一样思考》一书中作者提出了颇具深意的问题:“什么场合你会获得最佳的灵感?”
他经过多年的收集,最普遍的答案包括“沐浴的时候”“躺床上休息”“在自然中散步”和“听音乐,几乎没人声称自己在工作中会获得最佳灵感。”
这本书指出,像达·芬奇那样创造力丰富又多产的艺术家也需要定期放下工作。他并非依靠延长夜间睡眠做到这一点,而是利用白天里的小憩。
此外,在我之前读的一本书《科学休息:迅速恢复精力的高效休息方法》中提出:散步和思考是亲密的伙伴。
书中提到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早上工作前会散步一小会儿,而且下午还会出去散步两小时。贝多芬每天下午也会在维也纳周边的树林里长时间散步。据说,他创作田园交响曲的时候,灵感正是源于此。
对此我也深有体会。就在在我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每次我遇到卡点的时候,往往越急于攻克,一直死磕,反而大脑混乱,卡顿。而当我休息、调整后,往往会有更好的点子迸发。
有一次,我修改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始终难以找到与后面内容的切入点。我反复调整,仍觉论证的不够清楚、有力,非常挫败。我一怒之下,直接关闭电脑不做了,然后一个人带上耳机,去操场音乐跑。然而,就是在操场跑步的过程中,我突然有了灵感,找到了突破口,于是我迅速跑回宿舍,趁热打铁,终于把卡点解决。
得益于这些体验,现在每天我写论文的时候,会使用番茄钟强制自己30分钟休息5分钟,而这五分种做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听音乐、眺望远方、整理房间,我想正是这种间歇的休息才让我能够保持持久、高强度的写作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间歇地休息可以让思维精力得以有效恢复,即我们可以通过在放松中思考来达成思维能力的再生与平衡。
我们来看最后一个要点:思维精力恢复如何助力创造力的产生?
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大脑的工作原理入手。我们先来看一下大脑的工作原理。
1967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神经外科专家罗杰·斯佩里发现,大脑的两个半球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别。
左半球坐落着语言神经,有条理、按次序地工作,通过逻辑推演得出结论。大脑右半球则更擅长视觉化和空间概念,有更强的全局观,能将事物的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
由于右半球不如左半球那样单线化、对时间敏感,因此它更容易凭借直觉和顿悟处理问题。
那这与创造力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创造活动的构成。创造活动包括洞察、汲取、孵育、启示和验证五步。这五步之中,汲取和验证需要使用左半脑的逻辑化和分析能力,洞察(灵感)、孵育(斟酌)和启示(突破)则需要调动右脑。
而间歇性地休息能够帮助我们切换左右脑的使用,使我们的大脑从占据我们多数工作时间的左脑理性分析模式中脱离,给予右脑主持大局的机会。
相信我们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都有过苦思冥想,百般尝试难以突破,却会在无意间灵感乍现的非凡体验,也都经历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场景。
其实这背后就是正是间歇休息后右脑的参与的结果。右脑的参与给了我们使用直觉和顿悟处理问题的机会,增强了我们思维的跳跃性和灵敏性,让我们得以灵感迸发,创意十足。
正如艺术家爱德华兹所言,创造大部分是无意识发生的,而且通常产生在左脑有意识地、理性地寻求解决方案之后。
这也和悉尼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的一项关于休息的实验结果也保持一致:在中断的过程中如果做另外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比起做类似的事或者没有中断,更有助于想出新点子。
间歇性地休息能够让我们大脑的左右脑都参与创造活动,思维精力也就在在投入与抽离、思考与放松、活跃与休息之间有节奏的交替中得到了有效恢复。而这就是思维精力恢复助力创造力的产生的原理和过程。
每日金句:爱因斯坦说:我们有两种活法,一种是生活完全没有奇迹,一种是一切皆为奇迹,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到你的生活中,一切都会成为奇迹和精神上的体验。
每日一问:今天你给自己时间放松了吗?有没有看一看天空的飞鸟,悠闲的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