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自己情绪的觉察真的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就像通常所说的“说服别人很容易,说服自己很难”以及“道理全都懂,就是做不到”一样。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只要平时保持对自我的情绪觉察,假以时日,还是会有些变化的。
前两天周末休息在家,爸妈带着大宝住他们那,我和老公和二宝在家。说来也真是奇怪,我们家两个孩子都不喜欢跟爸爸一起玩,家里陪玩的优先级就是妈妈——姥爷/爷爷——姥姥/奶奶——爸爸,也就是说只要家里有人,就一定不会选择跟爸爸玩,这也一直是我很烦恼的一件事情。周末在家的时候,二宝又缠着跟我玩,甚至上个厕所都要跟着一起。中午准备在家吃火锅,网购了所有的食材后,我跟老公说,我带孩子出去玩,等中午回来所有材料都洗好直接下锅就可以。
结果等我带着孩子玩了一圈回家之后,发现老公只是把蔬菜洗了下放在盆子里,其他的东西别说煮好,连拿都没拿出来,结果就是我带孩子玩了一圈回到家,中午还得由我啦准备午饭,虽然实际上午饭并没有那么麻烦。当下我立刻就很烦躁,不满、委屈、愤怒、抱怨。。。各种的负面情绪一起涌上来。
当我刚开始想要发火的时候,我突然间想问自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情绪?是因为带孩子出去玩太累?还是因为希望到家的时候老公能够把午饭准备好而落空觉得很失望?又或者是因为其他的原因?突然间回想了以下以前似乎这种场景出现过很多次,每次都是相似的场景,相似的情绪,以及相似的抱怨。我在内心里把我想抱怨的话梳理了一遍:孩子总是缠着我玩,你就不能好好陪陪孩子?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饭都不能让我吃个现成的?在家里除了玩手机工作上厕所别的啥都指望不上你。。。
而这些现象背后我的需求是什么?我并不讨厌为孩子为家庭付出,但是我也需要保留有我自己的时间,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并不只想做谁的妈妈,谁的女儿, 谁的妻子,我还想做我自己,这就是我的抱怨背后大的真实需求。
想清楚了这点之后,吃完午饭,儿子吵着要跟我玩,我就对老公说我带孩子做饭一上午累了, 需要休息一下,请他陪孩子玩一会。老公很痛快的答应了。通常的这个时候都是我一边抱怨一边陪着孩子,而老公却在一边呼呼大睡。仔细想想我之前只是抱怨但似乎从来没有直接向他提出我的需求,总觉得不用说他就应该明白我的想法和感受,现在想来,真是挺愚蠢的。
当然我描述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画面。我想说的是,其实大部分的委屈背后都有这样一个逻辑,那我自己举例:即是我为你和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而你却一点都不感激我的付出和牺牲,所以我觉得很委屈,因为我是受害者,所以我要向你提出控诉,而你所对我做个一切补偿都是理所应当的,我的所有失败也都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我是受害者,如果我不把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家庭和孩子身上,可能我会有更好的一个状态,或者更高的收入及成就等等。

有受害者心态的人永远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把错误归咎给别人。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问,为什么会有人甘愿待在受害者陷阱里呢?其实不仅仅是受害者陷阱,每一种情绪状态如果被持续保持,就说明这种情绪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人是有“好处”的。受害者陷阱首先可以逃避责任;就像我上面所说的,我的牺牲和付出,就为我的失败找到了借口,这样就可以躲在“受害者角色”这个壳里,不用直面失去与失败的痛苦。承担责任,意味着面对现实,面对即将到来的失去,是对过去的自己的否定。其次,“受害者”想以此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再者,受害者陷阱很容易让人沉迷,因为有了这个身份会得到很多的“福利”。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其实是很危险的状态。过度关注自己的痛苦,就会把痛苦的种子根植于心,在不自觉的时候,这些负能量会推开身边的人。
那么如何摆脱受害者陷阱呢?有一句心理学经典的话叫:谁痛苦,谁改变。既然觉察到自己在受害者陷阱之中,就要勇于跳出陷阱,勇敢做自己。学会有不同角度看问题,直接了当的说出自己的真实需求,找回迷失的自己。很多时候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习惯,当你意识到你总是以以往的习惯来思考这个问题时,不妨让自己换个方式,也许改变就会发生。当然习惯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慢慢来,给自己点时间。
面对困境,别怨怼,别逃避。只有对自己负责,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警惕受害者陷阱,活出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