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据时,方随病制。
夏末秋初之时,婴儿患泻痢,皆因吮母热乳,或生冷冻饮料食停积,失于调理而成斯疾。夏月泻痢,无非热症。用药消导,分利阴阳,泻痢自止。
一等愚人,用火酒加赤砂糖空心饮之,间有大者能饮,果系生冷停积,得效者有之。庶不知火酒经宿,其毒浮聚,结花于上,酒壶一下,其毒迳入壶中。儿饮之者,身体僵仆,手足似螈 ,与惊痫无二,但身体四肢俱柔软如绵,面青,口鼻中有酒气者,此症也。
宜审曾吃火酒否,可置避风暖处,先用益元散凉水调下,次用四苓散加干葛、黄连徐徐调理。有过二三日方得转阳言语者,可谓再生,作惊医治,百无一生。
伤寒遵仲景之法,药症精明,诸医罕及。至陶节庵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间杂症叠兴,非有真传不足语此。
夫小儿伤寒与大人无异,所兼者惊积而已。其煎剂,视儿大小,比大人少减耳。大人诊脉,视症显而易明;小儿之症,隐而难见。况兼惊、积、变蒸混杂难明。
果的是伤寒,亦不可大汗下。何也?小儿肠胃脆薄、肌肤娇嫩、一经汗下,恐变生痘痧之症,则难于调治矣。慎之!慎之!又当辨虎口三关,纹色红紫,色盛便是此症。大者,诊人迎脉,盛于气口一倍,乃真感冒之症也。
须察天时,识表裹,辨阴阳,审汗下,临时视症。用药十分斟酌,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医乃人之司命可不谨欤。又有时行瘟疫,大小传染,卒皆相似。治法又与伤寒不同一例而治。须明天时,识岁运,随寒温,看是何经受病,随经而治之。药以清凉解热毒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