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乞丐”?
那些没有找到他们真正的财富,也就是本体的喜悦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刻而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就是乞丐,即使他们有很多物质上的财富。他们四处寻找成就、安全感或爱情所残余的欢乐或满足,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的这些东西,而且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
2.什么是“开悟”?
“开悟”这个词听起来就像一些超人类成就的玄学,但是,它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与本体合一的自然状态。它是一种与不可衡量的、不可摧毁的事物相联系的状态。
几乎矛盾的是,它其实就是你自己,但又比你更伟大。它找到了超越你名字和形象的真正本质。如果你不能感觉到这种联系,你就会有一种与自己以及与你周围的世界相分离的幻象。你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到自己就像一个孤立的碎片。然后,你内外部的恐惧、冲突和矛盾也随之产生。
佛陀将开悟简单地定义为“受苦的终结”(the end of suffering)。
开悟是一个圆满的境界,合一而和平,与生命以及它所显化的世界合一,同时,与你最深的自我的未显化的生命,也就是本体合一。
开悟不仅是痛苦和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也是思考的终结,这将会是一次不可思议的解放!
3.什么是“本体”?
本体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至一生命”。作为无形的、不灭的本质,本体不仅超越了所有生命形式,更深深地根植于每种生命形式之中。也就是说,作为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你可以在每个当下接触到它。别试着去掌握它的含义,别试着去理解它。只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才会领会它的真正含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时刻时,你就会感觉到本体,但是从心智上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它。重新觉知到本体,并保持这种觉知体验的状态就是开悟。
4.总是思考有什么问题呢?
不能停止思考是一个可怕的烦恼,由于几乎每一个人都遭受着此种痛苦,而我们又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种不停的思维活动使你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状态。同时,它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不断投射出恐惧和苦难的阴影。
哲学家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表达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所以,强迫性思考者(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是)活在一个分裂的状态——一个充满了问题和冲突的疯狂而复杂的世界、一个反映了我们大脑越来越分裂的世界。
思维认同创造了一连串的概念、标签、意象、词语、判断和定义,阻碍了你所有真正的关系。这些东西挡在你和你自己之间、你和其他人之间、你和自然之间、你和上帝之间。就是这些思维创造了一种孤立的幻象,你与其他人完全分离的幻象。
因此,你忘却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在我们肉身表相看来是与众生分离的情形之下,你其实是与万物合一的。当我说“你忘却了”,我指的是你已经无法感受到“合一”这个不证自明的事实。也许你相信它是真的,但是你无法感觉到它是真的了。一个信念也许可以被遗忘,但是,你一定要亲身验证它,它才能真正地解放你自己。
5.要从思维中解放出来
几乎每个人都会进行“不自主的思考过程”,然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你有阻止这种独白或对话的力量。
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认识到这一点能使你很好地观察这个思考者。在你观察这个思考者时,一个更高层次的意识就被激活了。然后,你会开始意识到有很大的一片超越思想的智性,思想只是这个智性的一个小方面。你同样还会认识到所有真正重要的事情,如美貌、爱情、创造力、欢乐、内在的宁静等,都来自大脑之外。你开始觉醒了。
6.思维空白能够带来内心宁静的状态
当一种思维止息时,你会在自己的心智流(mental stream)中体验到一种思维的中断——思维空白。首先,这种空白是短暂的,或许仅几秒钟,但是渐渐地它们会变得长久些。当这种空白出现时,你在内心会感觉到一种静止和宁静的状态。于是,你开始感觉到与本体合二为一的自然状态,通常这种状态受到思维的蒙蔽而模糊,多加练习之后,你的这种平和与宁静的感觉会加深。实际上,这种深度是无止境的。你同样会感觉到一种来自你内心深处的喜悦。
在这种内在的联结之中,你会比思维认同状态下更为警惕,更为清醒,更为临在。它同样会提升赋予你身体生命能量的振动频率。
随着你进一步深入这种“无念”的状态(东方人的说法),你会认识到一种纯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会如此喜悦地感受你的临在:
所有的思维、情绪、身体以及整个外部世界,在与你的本体比较之下,都不那么重要了。然而这不是一种自我(selfish)的状态,而是一种无我(selfless)的状态。它超越了你原先认知的自己(yourself)。这种临在实际上就是你自己,但不可思议的是,它比你伟大。
所以,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每次,当你在思维中创造空白时,你的意识就会变得更强。
7.思维是人类的一种独特天赋
思维是我们所拥有的最为贵重的天赋。没有了它,我们将沦为一种动物。
思维和意识不是同义词,思维只是意识的一小部分。如果没有意识,思维将不复存在,但是意识的存在不需要思维。
8.开悟,需要超越思维
开悟意味着超越思维,而不是下降到思维之下属于动物或植物的层面。
在开悟的状态中,必要时你还是会运用你的思维,但是运用思维的方式会更为集中、更有效率。你主要为实际的目的而运用思维,但是你会从不自主的自我对话中解放出来,享有内在的宁静。
当你利用你的思维时,尤其当你需要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时,你会在思维和静止之间、思维和无念之间徘徊。无念是有意识但没有思维。只有在这种方式下,你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因为只有在这种方式下,思维才有真正的力量。当思维与意识失去联系时,思维会快速地枯竭、变得病态和具有破坏性。
9.停止思维也需要刻意练习
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
10.情绪:身体对思维的反应
情绪在思维和身体的相遇处产生。它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或者可以说,它是思维在身体上的反映。
如果你不能感受到你的情绪,或是切断了与情绪的联系,那么你最终会在纯生理这一层面体验到它们,它们会以生理问题或疾病的形式出现。
通常代表着一个被强化的以及被注入能量的思维模式,由于它的能量是蓄势待发的,所以一开始我们不容易维持临在的意识而观察到它。它要控制你,而且它通常都会得逞——除非你有足够的临在意识。如果你由于缺乏临在意识而陷入无意识的情绪认同之中,这是很正常的,而且这种情绪会暂时地变成“你”。
通常,在你的思维和情绪之间有一个恶性循环:它们相依为命。思维模式通过情绪创造了一种它自己的被放大了的反应,而情绪的振动频率又一直为原来的思维模式注入活力。
11.痛苦与欢乐是对立面
佛陀说人类的痛苦源于欲望或贪婪,如果你要摆脱痛苦,你就必须摆脱欲望。
每一次的欢乐或情绪的高涨在其内部都隐含着痛苦的种子:痛苦是这些欢乐的不可分割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迟早会显化出来。
12.痛苦的两个来源
我们的痛苦有两个层次:现在产生的痛苦,以及过去产生的但现在仍遗留在你的思维和身体内的痛苦。我们要做的是:停止创造当下的痛苦并且瓦解过去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