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将近5000字,初看非常琐碎,其实逻辑严密,主旨清晰。
第一部分天人合一,人性即天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性的本体是天道,天命是天道拟人化的说法,旨在将天与人统一起来。凡事顺从本性,是做人的应然之道。但是本性常常被外物所蒙蔽,人只有通过教的功夫,才能从心所欲皆不离应然之道,教是自修的功夫,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天命是人性的本体,应然之道是人性的用,教是回归本性的功夫。
做人时刻不可偏离应然之道,故君子时刻保持戒慎恐惧,越是在不易觉察,越是细小的事情上,越能反映出自己是否遵循了那个应然之道,故君子慎独。
但人的行为更直观地由七情所左右,故子思以喜怒哀乐之未发已发来说明中和之道。做到中和,则居天地之间而不背离天理,与天地融合一体,万物生生不息。
天命、人道、修教是《中庸》全文立意的基础。
第二部分修身之道即至诚之道
1、中庸与反中庸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中,不偏离天理,不倚仗外物,无过与不及。就本体而言,中就是仁,仁不离中;就用而言,中就是义,乃当行可行之道。因此,中是自然之理,即常理。庸即常,常兼有自然和恒久之义。庸,是中的必然延伸,中和庸是一体的。所以中庸是天理在人道上的极致体现。
孔子感慨,春秋时期中庸之道得不到推行,中庸之义不被理解。这种反中庸的现象,有知和行两方面的原因。在知的方面,知者过之,愚者不及;在行的方面,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
舜是大知之人,颜回得真知,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历史上并不缺乏大仁、大知、大勇之人。但能够做到中庸的人却很少。
人生真正的强者:发而皆中节,顺应时势而不媚俗;事事不违背天性,不被外物所左右;国有道,即使个人不能施展抱负,依然不改初心;国无道,至死亦不放弃理想。这是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有些人原来有志于中庸之道,但被声名所诱,走上素隐行怪的道路。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辈子默默无闻,君子也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