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其实,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自古有之,从先秦开始,便有了关于植树的记载。
古代的地方官员多有植树造林之举,此举不仅能给百姓带来经济收益,也有美化环境、修复生态的意义。
古人不但喜欢种树,而且留下很多关于种树的诗篇佳作。
东晋陶渊明最喜植柳,在他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为伴,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
他不仅在房前栽下五棵鹅黄柳,自号“五柳先生”,还写了许多关于柳树的诗词:“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疏浚西湖,筑白沙堤,堤上种的树正是柳树。
据说白居易在杭州的治理以简易为原则,“贫民有犯法者,于西湖种树几株;富民有赎罪者,令于西湖开葑田数亩”,多年之后,“湖葑尽拓,树木成阴”。
柳宗元也爱柳,且爱之更甚,素有“柳痴”之名。在其任柳州刺史期间,十分注重城市绿化,并身先士卒带头参加植树活动。
并有一首饶有风趣的《种柳戏题》:“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此外,柳宗元还喜欢种柑树,“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柑树一派碧绿繁盛的景象。
柳宗元种的柑树,我一直以为就是我们平常吃的橘子。
后来查阅资料才发现,柑是柑,桔是桔。只怪自己孤陋寡闻了。
柑,其实就是橘和橙的杂交,形状介于桔和橙之间,相对于桔子来说身材较圆,果实和果肉比桔子更紧实,徒手可剥开,但不如桔子那么好剥。
至于桔子嘛,就是我一直认定的那个喽,很多人迷惑它是“橘”还是“桔”,其实就是一种东西两种叫法,北方人喜欢叫它橘子,而南方人则叫它桔子,如此而已。
切入正题,柳宗元写这首诗时,已是郁郁不得志多年了,也是他人生最后的几年。
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因革新失败而被贬出京城,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柳宗元来到更偏远的柳州任刺史,这里是他贬谪仕途的第二站,也是最后一站,更是他人生的最后时光。
四年后(公元819年11月),年仅47岁的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任所,彼时,皇上召他回京的诏书还在路上。
宦海沉浮,柳宗元在柳州度过了他余生的最后时光,虽然短暂,却为柳州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里,他殚精竭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如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开荒建设……等等。
柳宗元在柳州西北隅种下了柑橘树,在柳江边种下了柳树,他似乎有意用种树来排遣心中的苦闷。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
柳宗元自问:“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待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
柳州城的这二百株柑橘树,是他的信念和坚守,也是最后的寄托和希望,所有这些,都浓缩在了这首诗中。
在这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却掩藏着诗人内心的意难平。
整首诗如叙家常一般,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包含了其内心不尽的波涛汹涌,细细品味,令人动容。
柳宗元出身世宦之家,从小深受父亲影响,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这也为他此后的坎坷仕途埋下了伏笔。
在中国文化史上,柳宗元的诗、文成就极为杰出,苏东坡就曾盛赞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赏析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七律。
诗中描写诗人种树不是为了利己,而是要贻惠后人。
这反映出作者情操的高尚和为官的勤奋;含义也表明他通过参加当地建设,对那里的风物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形象生动,含义丰富。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首联的意思是,我亲自种植黄柑二百株,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
首联开头用叙事语泛泛写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
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颔联的意思是,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诗人对树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因,原来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心交古贤,寄情橘树,悠然自得,不慕荣利,诗人的心地是很淡泊的。然而透过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波澜。
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
今天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无人可表。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
这两句的对偶用反对而不用正对,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灌注到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曲达,并能引起内在的对比联想,读来令人感到深文蕴蔚,余味曲包。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颈联的意思是,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
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
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
这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
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
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待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尾联的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
尾联本可以顺势直道胸臆,抒发感慨,然而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
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
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这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
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
其妙处,借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叫做“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全诗言淡意远,韵味深厚。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