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十二:管孩子不伤感情的秘密:非暴力沟通教你用对"爱的强制力"

【引言】

"妈!我就要玩手机!"十岁的儿子把书包摔在地上,眼睛死死盯着屏幕。李姐一把抢过手机:"再玩我就把它砸了!"儿子红着眼睛吼:"你砸啊!反正你从来不爱我!"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咱们这代父母啊,小时候挨过父母的打,现在自己当了爹妈,却陷入新困境——不管不行,管了又怕伤感情。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非暴力沟通》里那个让无数家长拍大腿的秘诀:如何用"爱的强制力"代替伤害的惩罚

【核心论点一】强制力不是棍棒,而是急救包

反面案例

张叔发现儿子偷偷抽烟,当场就给了他一耳光:"小兔崽子,看我不打死你!"结果儿子变本加厉,不仅继续抽,还故意当着父亲的面吞云吐雾。

正面案例

王老师发现学生带烟到学校是这么处理的:

立即没收(制止危险行为)

私下谈话:"看到你抽烟我很担心(感受),因为吸烟会伤害你的身体(需求)"

约定:"如果你能坚持一个月不抽烟,我就请你当禁烟宣传员"

三个月后,这个学生主动在班会上分享戒烟经历。

💡关键点拨

强制力要像急救三原则:

:立即制止危险(如抢下孩子手中的剪刀)

:对事不对人("这个行为很危险"而非"你总是闯祸")

:事后给颗糖("刚才吓到了吧?妈妈是怕你受伤")

就像我家楼下小卖部老板说的:"管孩子要像治发烧——先退烧(制止危险),再消炎(讲道理),最后补营养(给关爱)"

【核心论点二】惩罚是火药,保护才是防弹衣

反面案例

"再敢顶嘴就滚出去!"(惩罚性语言)

→ 孩子真的摔门而出,半夜在网吧被找到

正面案例

"你刚才说'烦死了'时(观察),我很难过(感受),因为我们需要互相尊重(需求)。现在深呼吸,然后告诉我你的真实想法好吗?(请求)"

→ 孩子沉默一会儿,嘟囔着:"作业太多写不完..."

🎯话术对比表

惩罚性语言                 保护性语言                          效果对比


"永远别想看电视!"  "完成作业后可以看30分钟"  前者引发对抗,后者提供动力


"你真是个懒猪!"    "被子没叠让我很困扰"            前者伤害自尊,后者聚焦行为

老王说

惩罚就像往伤口上撒盐,而保护是涂碘伏——疼一下是为了不感染。咱们这代父母啊,早该把"让你疼"升级成"为你好"!

【核心论点三】从"必须听我的"到"咱们一起定"

反面案例

家长单方面规定:"每天必须练琴1小时!"

→ 孩子偷偷把琴谱撕了当折纸

正面案例

家庭会议实录:

妈妈先示弱:"我催你练琴时总吵架(观察),我很愧疚(感受)"

孩子吐真言:"谱子太难了,像在受刑"

共同决定:每天只练30分钟,但每周录视频给老师点评

→ 三个月后,孩子主动要求加练

🍳协作三步法

1️⃣ 吐苦水轮流说:"最讨厌哪条家规?"

2️⃣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父母..."

3️⃣ 签协议:让孩子亲手誊写(仪式感增强认同)

这招连我家那个"反骨"外甥都服气:"小姨,你们当年要是肯这样商量,我也不至于翻墙逃学了!"

【总结】

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庞,突然想起咱们小时候——被皮带抽过的屁股早就不疼了,但那种委屈感却记到现在。这才明白:真正的管教,不是让孩子害怕,而是让孩子懂得

下次想发火时,试试"强制力三问":

不管会出危险吗?(是→立即行动)

我的话是在羞辱还是保护?(后者→重新组织语言)

有没有更好的双赢方案?(有→开家庭会议)

记住啊,最好的管教,是让孩子多年后回忆时说:"当年我妈那样管我,原来是为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