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呢?有人觉得,功成名就,不为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琐事而烦恼是幸福;有人觉得,走出别人的阴影,活出自己是幸福;还有人觉得,每天清晨醒来,睁眼就能看到自己爱的人是幸福……幸福,从来都是一个各花入各眼,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可对于那些无法感受到幸福的人,该如何去寻找幸福呢?我想,《重建幸福力》这本书,可以帮你解决这个困扰,为你搭建起一座幸福之桥,重新获得感受幸福的能力。
《重建幸福力》这本书的作者周伯荣,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医学科的教授,从事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工作近30年,他在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外在表现良好的人,内心都可能存在着不安的因素,从而带来一定的情绪、心理上的困扰,甚至会影响一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书中,作者以“安全感”为切入点,借助来访者的人生经验,同时受三原色的启发,总结出了一套关于“红、黄、蓝”不安全感人格的疗愈方法。为了让更多非心理、医学专业的人也,能读懂,也能使用这个方法,本书采用了“理论+故事+案例”的方式,解读不同人格类型、不同家庭类型,甚至是处于不同时期的人,分析他们是如何产生不安情绪、可能具备什么样的不安,以及如何化解它们。
在这些方法、理论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作者周伯荣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的“幸福七层次论”,详细的将“幸福”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解剖,进而让我们有法可依地,去检视内心,重获幸福力。那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幸福?
一、幸福的定义
说起幸福,不仅每个人说的不一样,就连很多书中,提及幸福,也并未对其统一概念,所以,幸福的定义,一直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幸福是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情绪表达,或者只是一种心境感受;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幸福是大脑中,边缘叶系统细胞等兴奋细胞、神经递质的活跃度;从社会角度来说,幸福是安全环境、社会认可等带来的直接作用。
在《重建幸福力》中,作者周伯荣尝试从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角度,来探索幸福的内涵,结果发现:不管是从哪个领域,或者哪个角度来定义“幸福”,似乎都显得过于片面,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幸福七层次论,来为“幸福”定义。
二、幸福七层次论
幸福七层论的说法,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出发点是满足需求,之前做文案的时候,也研究过,觉得特别好用,可在这本书的拆解下,突然发现它有其局限性。
比如,我们吃到了喜欢的食物,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获得了愉悦感,但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我们不吃了,那么,是不是愉悦感就消失了?其实,并没有消失,由此可见,满足需求这种说法只适合行为瞬间,却不符合长期的动力。
真正的动力应该是持久的、长期的,甚至是涵盖一生的,而“幸福体验”恰恰满足这点。于是,作者改良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满足需求”改为“幸福的体验”,同时将“五层”拓展为七层,更详细的帮助人们了解幸福,还指出了一个关键点:一个人可以同时享受多层次幸福,每个人对幸福层次的需求不同,自然体验也就不同了。
这就好比有一个7层的楼房,让我们来选,每个人能接受的高度不同一样。有人喜欢1、2楼,不用爬楼,下楼也方便;有人喜欢3、4、5楼,位于中间,阳光正好;也有人喜欢6、7,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当然,也有人随便哪一层楼,都可以。而像我这种恐高的,似乎太高就不适合了,只能在低楼层中徘徊。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对楼层需求的不同,反映了在人生中,我们更看重哪一层,而并不是说其他层就不存在了。
因此,我们可以对照“幸福七层次论”的表格,去审视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对于哪方面的幸福,更迫切,然后再进一步去追寻。此外,在书中,特别提到了第四层归属感的幸福,也就是恋爱、婚姻各类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它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我们获取幸福感有着重要意义。
三、重获幸福
幸福是一种是持久性的情感体验,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性,任一层的幸福都是独立的,但也都会影响其他层的体验。
比如,一个从小缺少“被爱幸福的人”,在当了父母后,就会特别担心,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这就会影响安全感幸福,甚至是归属感幸福。由此可见,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各层的幸福保持平衡,从而形成倍增。
在《重建幸福力》中,作者周伯荣说:“人生就应该尽可能用心体验幸福,让自己成为幸福,让他人感受到你就是幸福。”从这句话中,可以了解到,幸福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体验幸福、成为幸福和传递幸福。
幸福七层次论,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去体验幸福,找到幸福的来源,而接下来就要靠我们,把自己变成幸福,从而传递幸福,让他人因你而幸福,然后让幸福无限地延伸下去。
如果有人再问你:幸福是什么?
请回答:幸福,就是世界之大,我还能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