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巴黎暴雨最大的那会儿,我待在戴高乐机场的航站楼里,狂风闪电,飞机晚点了很多,已近凌晨,每个旅客都是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
我用电脑写了一阵子文章,关机之前,去刷了一下公众号的后台,看到有读者给我写了几条留言,每一条都挺长的。
这位姐姐有个闺蜜,认识很多年,关系挺好,可总爱跟她比,有时说起话来,真是前尘往事地戳人心窝子。
我正在读她写给我的那些弯弯绕绕的情绪,忽然一个四五岁的小男生急匆匆地从我身边跑过去,差点撞到我的箱子。
我座位旁边,有几台玩游戏的机器,开始有几个大人在玩儿,后来大家散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来了一个也是四五岁的小男生在玩着。
这两个小男生看样子认识,后面跑过来的小男生,一面跟第一个小男生讲话,一面先尝试着动了一个空着的游戏机,不凑巧,那个电脑应该是坏的,所以没有反应,还是黑屏,其实旁边还有空着的游戏机,但是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他以为这些都是不能用的。
于是他的目光就转到了,正在玩游戏的小男生身上,先是凑过去,一面看一面叽叽咕咕地说,说着说着,第二个小男生就开始上手,企图抓过操作杆,可第一个小男生就不放手,于是,两个人你推我拽,拉扯起来了。
当时,他们的父母都不在旁边,别的旅客也都在无奈和疲惫地等着登机,两个小孩子的拉扯,没人管,但能看出来,第二个男生力气更大,第一个小男生虽然没有松手,但处于下风了。
正在这时,第一个小男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他一下子松开拿着操作杆的手,大声说:“给你,我不要了!Donne, je ne veux plus。”
这是第二个小孩完全没有意料到的,因为他还在用力,于是一个趔趄,就坐在地上了。而第一个小男生明明是没抓住,抢输了的那一个,此时却像一个战胜的将军,仰着头跑了,只留下第二个抢赢了的小孩子,在地上呆呆地坐了好几秒。
看到眼前这一幕,我真的太惊讶了!
第一个小男生,他已经明确地拒绝第二个小男生了,但后面事态发展,他没办法控制。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却及时地分析出了他的处境,果断地说出:“我不要了”,行云流水地及时止损,这一招反败为胜,是多少人一辈子都学不会,做不到的啊!
最近这几年,常听到有人说,要学会说“不”,不要让别人多占了便宜,可要知道,学会对自己说“不”,比学会对别人说“不”,难太多了。
我觉得,这种心理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被根植了一种“资源有限”的心理恐惧,于是在潜意识中,我们总是在无限焦虑:拒绝了,会不会错过人脉?放弃了,会不会有下一次?离开了,会不会再也找不到更好的?错过了,是不是就会永远地失去?
错过了这个村,不一定有下个店,千万,千万,一定要抓住!
另一个原因,则是经济学理论里的“沉没成本”,因为我们总想证明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就像是来跟我倾诉的那个读者,虽然对闺蜜有诸多不满,而那些一起吃过的饭,旅过的行,开心或者不开心的时刻,就像记账本上的墨迹,越积越厚,最后沉沉地压在心里。
这就好像,有人明知股票已经跌停,公司已经死去,婚姻已经腐烂,感情已经病入膏肓,却依然不肯放手,因为我们以为只要抓在手里,就还没有输,就还有转机,却忘了我们最该去核算的成本,却是时刻在流失的生命,接下来的每一秒,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价值。
当然,在人生中,我们并不能放弃所有,做个鸵鸟逃兵,然而事实上,在人生的每一天里,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而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如这个小男生一样,主动选择:战略性放弃,让自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和体力,去做更重要的。
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有足够的勇气跟自己说不,而不会恐惧呢?
01、人为地设定自己心中的“情绪止损线”
经济学理论的另一个术语“止损”,也同样适用于人生。
我们不需要一刀直切,非黑即白,而是给自己定一个可以接受的界限:三次主动联系都得不到回应?那就降级这段关系;同一错误被指责第五次?那就停止解释;超过半小时纠结“他什么意思”?那就玩会儿手机,强制转移注意力……
成年人的清醒,是从设置底线开始的,给自己一个区间,但是告诉自己,到此为止,下不为例。
02、要练习“战略性放弃”,重构“失去”的意义
放弃并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并不决绝的普通人来说,痛感是很明显的。
然而就像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如果有想法和意志,就可以练习。
先从简单的做起,试着每天做件“不要了”的小事:退出已经很久没有讲话的群组;删除那些仅仅看ID,已经记不得是谁的微信;扔掉那些很久没动过的东西……
日复一日,就是这些微小的放弃,让你发现自己根本没想象中那么“输不起”。
03、真正也是更高阶的“我不要了”,则是给自己重新选择的权利
正如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说过的:真正重要的不是丢弃什么,而是通过丢弃认识自己。
生活从不是减法,而是通过“不要”,让“要”的东西更清晰,才能听从内心的本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这个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必须赢的局,而人生最大的自由,是自己选择退出哪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