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清议: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 这些官僚士大夫以太学为中心,希望通过“清议”,表达自己对现实统治的不满,希望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来挽救外戚和宦官专权下走向覆灭的东汉王朝。
在政局动荡的时期,自我意识日益加强的精英开始自诩为“清流”及儒家文化的守卫者,他们反对腐败的朝廷与昏庸的统治者。通过这种方式,精英们将自己置于皇帝之上,并逐渐将权威性从财富或官职这些符号中抽离出来,如此也为以后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树立自己的权威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精英这种把自己视为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的新的自我认知,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其成员认为他们有权赞美或谴责社会成员,而这在理论上是统治者才有的特权。二是,私人编撰的、全国各地杰出人物的传记合辑,是地方精英自我意识觉醒的另一个标志。
无一例外,那些冲出地方、建立全国政权的人依靠的都是军事力量。但其继承者只有以下三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对协助自己树立权威的军队进行整顿;建立官僚体系;或者依赖地方有权势的家族在当地维持秩序。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在208年,曹操开创了这一制度。旨在将自己从军事强人转变为帝国管理者。
刘劭《人物志》,其中讨论了人的本性和能力,以及检测它们的方式。首先,他认为才能和性情是隐性的,只有拥有超凡洞察力的人才能发现。其次,尽管性格是内在和隐性的,但它也必须通过一些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首要的便是面向和声音。再次,他声称才华和性格都是内在的固有品质,因此会遗传下去。最后,他认为,在发生变动的时刻,隐性的个性不可避免地会变现出来。
刘劭的观点为后来世袭官位提供了支撑,曹操建立的唯才是举的政策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被颠覆,有崇高血统的人声称他们不仅能以家世世袭官位,同时也有权凭借其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才能拥有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