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塞尔看来,“是”与“有”是一对有意思的存在。
“有”代表拥有、占有,对象是一个属于我的东西,东西和我之间是从属关系。比如,我有一支笔,笔属于我,别人就不能用。
“是”代表“我所有的东西与我内在本质有某种关系”。傅佩荣在解释马塞尔的这段时,用照片举例。我有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就分享了我的生命。“我看到照片上很多人一起合照,就知道自己的生命曾经有什么样的经历,发生过什么事情,这些人跟我一起走过一段路,也就是分享了我的生命”。
“是什么”代表内在,“有什么”代表外在。外在越多,内在往往就越少,二者往往此消彼长。比如,努力追求外在,就没有时间关注内在。
我觉得,马塞尔之所以指出“是”与“有”的区别,是让人要懂得欣赏和珍惜。如苏东坡说的:“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这也。”每一样东西都有可观的地方,凡有可观,皆有可乐。就算是一块石头,若仔细观察,也能从中得到喜悦。与人交往,也需要互相珍惜,因为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可能从“我所有的”变成“我所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