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
今年腊八那天是周二,我们在上班,学生和老师都在忙着学校的各项期末工作,特别是那周五学生要期末考试了,这对老师来说,是一大考验。大清早,也没有想起来,今天是腊八了。不知是从谁那里听了一耳朵,才恍然大悟,应该告诉学生才是,因为我带着学生一直在关注二十四节气和中华传统节日:谁第一个知道,都要在班里告诉大家,并写到黑板的右上角,勾画描绘得可美了。二十四节气,大约两周就会有一个。师生在留心这些节气和传统节日中,过一种完整幸福的生活,缔造完美教室。大家有共同关注的事,并且互相聊聊这些话题,挺好的。我想到了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那首脍炙人口的童谣:
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十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是呀,过了腊八就是年了,年渐渐逼近,但并不是小时候我们企盼的年味儿。记得小时候,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媒体也不发达,但是,大人带着小孩儿把“年”记得如此清楚。一天又一天,真的有仪式感。腊八这一天大清早,父母会告诉我们今天是腊八节,但我们能喝上一碗稀饭足以,没有那么丰富的食材去做腊八粥,但我们心里却是如此的满足。人们天天都能喝上粥,记住“腊八”不仅仅是吃腊八粥这样简单吧!
到了腊月二十三,父母会告诉我们要采购吃的糖果了,准备过年了!于是,我们就要开始大扫除,全家总动员,扫房顶和墙壁的灰尘,把家具擦得锃亮。紧接着就是去准备各种肉,宰年猪,宰鸡……再后面就是炸麻花、炸油果子、蒸馒头,最后等到年三十,就贴对联,做年夜饭……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香喷喷的年饭,也许没有饮料喝,大人喝酒,小孩儿就喝白开水,虽然没有多么丰盛,但是吃起来却如此香,因为忙碌了这么多天,就为此时此刻。年夜饭开饭前,要先放鞭炮。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边看电视边包饺子,一直到跨年,看完联欢晚会。大年初一,大家开始走家串户进行拜年,领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
舌尖上的味道
如今的人们衣食无忧,好日子过得天天都像过年。人们不会忘记节日里的美食,也会带着孩子打扫卫生,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长辈给孩子压岁钱,拜年。孩子盼着家长利用春节的假期,能出远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有去冰天雪地的北方进行滑雪的;有去南方看海的;有以旅行的方式去异地他乡过年的,有回老家看父母的过年的……家在哪里,年就在哪里。在外地求学的女儿,从回来那一天起,就开始寻找家乡的味道,把所有的家乡饭,逐一吃个遍,这也许就是对年味儿的追寻和记忆吧!
在每个人的心里,有不同的舌尖上的味道。父母公婆祖籍是四川人,他们在过年必吃的是油炸酥肉、炸豆腐、粉蒸肉、腊肉、猪耳朵、猪蹄膀等美食。而在我年味儿的记忆里,就是要美美吃各种糖果,喝香喷喷的鸡汤,喝醪糟,吃汤圆。先如今的年轻人则很随性,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上什么。他们过的日子是:有钱花,天天都是过年。
传承中户传统文化
记得我们那时候,年味儿浓郁还体现在对联的购买和张贴上。街上,伴随着收录机里传来欢快的乐曲,总会有几位文化人现场书写对联,来围观的人真可谓人山人海,街头人头攒动,人人笑脸洋溢,一派即将过年的热闹气氛。大师们站定,气定神闲,手中毛笔一挥,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一幅“新年祝福语”对联写成,句句工整,平仄相对,字字珠玑,妙语连珠,人们一边驻足欣赏,一边情不自禁地读一遍,最后选取最中意的带回家张贴,这就是一种浓厚的传统的文化习俗吧!我们买回去赶紧烫一碗玉米糊糊,给它平平整整地贴上,用扫帚给熨平,让其更牢固,然后我们每个人经过门口的人都禁不住大声把对联上的话语读一遍,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祝福。不像如今,印刷体花样繁多,想要什么字体,都可以找到,甚至比手写体款式多;要想什么样的话语,都可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各种“福”字,与绘画、艺术融为一体,还有各种挂件,应有尽有。
我们那时的压岁钱,得来更是不容易。捏了一把,可要保管好,更需要细心。父母和亲戚们给我们的压岁钱,我们都一分一毛地装好,走哪儿带到哪儿。记得我们还曾经把自己的钱袋子给丢了,难过了好一阵子,真可惜呀!现如今,孩子的压岁钱都是整百整百的,要不买鞭炮,要么打游戏给花掉一些,其余的就由自己在平时的生活支配了,去满足自己的愿望。随着年味的散尽,钱袋子鼓起来的是孩子们,瘪下去的大人们。
如今的拜年,孩子们随大人们一起,小孩子们要么出去放炮,要么出去玩儿,要么没意思了,就把大人的手机要过来,或者掏出自己的手机,开始刷短视频,亦或玩起了游戏。孩子视力的下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也许是一放面的原因吧!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对面,你却在低头玩手机。”人与人即便相聚在一起,如果心的距离很远,又怎样呢?
“年”的故事
“年”是什么?“过年”的这种中华传统习俗是怎么来的的?人们为何要贴红对联,放鞭炮,要给孩子压岁钱呢?大家读读这个绘本故事《年的来历》,就明白了。
平安健康,是福气。过年,感谢继续坚守在工作一线的武警官兵和白衣战士们,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的和平安宁。最痛苦的是在医院里住院的病人,不过他们的健康有医护人员的守护。我的父亲也成了一位孤寡老人,每次在过年都得多陪陪他,与他一起聊天,共享美食,这是一种天伦之乐。
我的“年”因”花”添喜气
我对年的装点,则是在家里增添了花花绿绿的花草。特别是这株梅花,独具风韵。这是我们在花圃选花时,女儿一眼看中的。的确,梅花,还是我在新疆首次见过的。遒劲的棕色枝条上面点缀着大大小小鼓鼓囊囊的花骨朵,有几朵含苞待放。搬回家,它果然不负众望,竞相开放了,真是喜人。这让我想起了王安石的《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唐代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中“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些经典诗句都体现了梅花傲雪开放,独树一帜的美好品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变的是人们的贺岁方式:吃年夜饭、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看春晚……变的是我们在岁月的洗礼下,刻下了时光的痕迹。
在淡淡逝去的年味儿里,最能提醒人的就是稀稀拉拉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了,这是最喜庆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