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作者是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这本书我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就买回来了,那时觉得孩子们还小就一直把它放在书架上,今天才从书柜里取出并阅读,今天读了三章,还是有点受益的。
这本书与其他书有着很大的不同:它里面有着160多幅的漫画式插图,通俗易懂;作者在书中讲了好多关于和孩子沟通的方法;还有每章都有现实的案例;每章结尾作者也为读者留下了实践作业……
总之,这本书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我们如何更和谐的与孩子沟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章节中,作者介绍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技巧:
1.全神贯注的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简单点,孩子们需要我们能够感受他们的感受——共情。
我想孩子需要共情,大人们之间也需要。
前两天,我在超市里买了不怎么新鲜的黄豆芽,当时也没注意。后来,夫君洗豆芽时发现了,他就立刻带情绪的抱怨了我两句:买菜时多看看,如果是我就不买这样的(豆芽)!我本来很平静,正准备说出:哦,那我下次注意点。可是,听了夫君的话,立刻有了反驳的借口,辩解的机会。如果,一开始夫君与我共情,让我说出我的感受,我可能会舒服很多。
所以,孩子发生了家长们不乐意的事,先耐心听完孩子的叙述,与他们链接,产生共情,以后亲子关系也会变得和谐、流畅、融洽。我想成年人相处中也要如此。
第二章节中,作者提到了日常生活中家长在情绪的波动下对孩子沟通时用到的语气,它大致包括了:责备与问罪、谩骂、威胁、命令、说教、警告、控诉、比较、讽刺挖苦、预言等。
读到这,我掩卷回忆与孩子以往的相处。我时常用到了:命令、威胁、说教、警告、比较。
每当见着孩子们把乐高散满一地、亦或是床上、桌上、地上都是书,家里弄的乱七八糟时,这时我怒火一点就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现在赶紧收拾起来,快点……
早上孩子们慢腾腾起床了,慢腾腾穿衣时,这时会用到威胁的语气。
……
再多,不多言了。皇甫军伟曾说过:一句话说出来,三分语句,七分语气。
这里作者也告诉了我们,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五个技巧:
1.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
2.提示
3.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孩子们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
4.说出你的感受(家长)
有时,孩子往往愿意听到父母的想法。
5.写便条
我们在处理孩子的日常(犯错)的事。客观的描述事情,不带任何主观情绪。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碗拿掉摔碎了,我们这时只需解决。一个拖把即可,多说都是负能量。
第三章说到了惩罚,虽然之前明白惩罚的弊端。但今天读到了这边的惩罚,作者给出了更深刻的阐述:
管教必须以相互的尊重和信任为前提,才能有效。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内在的自制力、自我激励以及主观能动性。而惩罚则是用外在的力量控制过强制一个人,受惩罚的人几乎不被受到尊重。
惩罚是为了教训孩子,故意剥夺他们的时间或者追加他们的痛苦。
我们家里,我对孩子们的惩罚很少,几乎没有,遇到他们的犯错我在“说教”花的功夫多点。
记得,我小时候,不知犯了什么错,被母亲惩罚站在外面的窗檐下,而且又是黑黑的夜晚。那时的我除了恐惧、生气、伤心,根本想不到自己错在哪里。正如所说:或是追加他们的痛苦。
既然不能惩罚,那孩子犯错了该怎样?这里作者列举了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
请孩子帮忙
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
表达你的期望
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错误
提供选择
采取行动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结果
最后一个技巧,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结果。这个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小宝喜欢用手轻轻划着超市架上一排排的货物,他的手指在一条线的流动。我告诉他:如果打碎物品,我们是要赔钱的。他信誓旦旦地说:妈妈,不会的,我很轻的。话音刚落两分钟,只听“啪”地一声,一个酱油瓶子被他碰到掉在地上,摔碎了。我当时立刻就想发火,但见他神色已有不安与不知所措了。我心疼的对他说:没事,既然摔了,我们就赔钱吧,你帮妈妈拿个袋子过来,我们把这收拾干净。小宝立即跑去拿袋子了,整个过程默默地陪我处理这件事。从那以后,再去超市他也不玩那个划货物的游戏了。
总之,目前只读了三章,但书中的观点带来很大的实践性,我们可以慢慢实践到生活中的。